清華師生深情緬懷範敬宜教授

日期:2010-11-15作者:jc信息員 浏覽量:

【新聞中心訊】11月13日,beat365官方网站院長範敬宜教授因病逝世。清華師生聞此噩耗,深感悲痛。廣大師生紛紛通過電子郵件、博客等方式寄托他們的哀思。清華新聞網摘錄部分師生的緬懷文字,以為悼念。

各位同仁:

驚聞範院長離世,五雷轟頂、心痛難平。

沉痛沉痛地悼念範院長。範院長的離開,是我們學院難以估量的損失。範院長的離開,也是我們内心沉重的創傷。

星期四,在我出差之前,下午4點鐘左右,我給正在住院的範院長電話,因為他的兒子向我們要院長的相片,我感覺到範老病情可能惡化。但是,電話那頭,院長的聲音雖然比較弱但卻很清楚,他說自己身體沒有明顯好轉,東西吃的很少,院裡的事他做不了什麼,讓我們放心工作……聽完老人清晰的話語之後,我心裡欣慰許多,告訴他我出差後再去看望他。一周前兼斌、李彬老師和我去醫院看院長,還相約等清華百年共同見證這個曆史時刻……。沒有想到,老人家就這樣離我們而去,他病前病後的音容笑貌曆曆在目。我不敢相信,學院剛剛送走一位黑發人,又失去一位白發人,他不僅是我們學院的舵手,而且也是我們可親可敬的忠厚長者。

範院長的病情今年5月份已經查出來了,為了不加重範院長的心理負擔,院長的家屬沒有第一時間告訴我們,院長還帶病來參加了我們的畢業典禮。8月份範院長再次住院,我們才知道院長病情嚴重。按照院長家屬的要求,我們也沒有向大家說明範院長的病情。期間反反複複,我們都希望這個最終的日子無限期無限期的推遲。但是這一天還是來了,而且來的還是那麼突然……

最近是學院一段艱難的日子。噩耗接踵而至,我們唯有在追思中挺住,用各種方式寄托我們的哀思,完成逝者的遺願。

院長說過,如果有來生,我還做記者。範院長倒下去了,許多新傳培養的記者們會站起來,在我們的扶持下,成為範院長新聞事業的後繼者,成為中國進步事業的推動者。我們當努力工作,以告慰引導了我們8年多的範院長,以光大範院長為我們開啟的航程……

範院長,走好!

我們,會努力!

——beat365官方网站常務副院長 尹鴻

今天陸續有學生聽說了範老師離去的消息,都不願相信,有的來電話詢問、有的迅速從很遠的工作單位趕回了母校,似乎想尋到一點什麼。可他們卻再也聽不到範爺爺親切的教誨了......

作為新聞人,範老師做到了極緻。他從長期的基層工作中養成了高尚品德、練就了敏銳的專業眼光和高水準,在80年代任《經濟日報》總編時造就過新聞改革的輝煌篇章,《關廣梅現象》等大批新聞報道推動了中國的經濟改革;在《人民日報》多年任總編時他甚至還專程坐出租車去“兩會”現場、從司機那裡獲取貼近百姓的話題和靈感,他交往了好幾個“的哥”朋友,他對社情民意也有許多親自深入的了解、實踐着他的“離基層越近,離真理越近”的理念,因此他的《總編手記》成為脍炙人口的專欄。他的《敬宜筆記》專欄在《新民晚報》備受歡迎。而他卻一如既往地平易近人,完全沒有老總的架子,至今新聞界的後生都還是一口一個“老範”地稱呼他。

作為新聞教育家,範老師令所有學子愛戴、讓同行敬佩。他不僅親自授課、看作業,還成了許多學生的朋友。他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就業,在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後還記得一一去他們的單位了解情況、傾聽反饋,帶領學院培養出更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他提出的“面向主流,培養高手”的宗旨,使學院的發展既有高遠理想、又能契合現實。

範老師為人豁達、堅強、坦誠,他給學生的演講中、畢業典禮上都講過一些人生感悟:堅定的信念、摔倒了要自己爬起來、辯證看待生活中的禍福、從容應對命運中的困難,他豁達地說“有恩于己者不可忘,有怨于己者不可不忘”。他在下鄉勞動時能作《浣溪沙》詞,他26歲就成了“右派”、被發配到貧窮山村的山頭上孤零零的土屋裡,他“盲流”一般在車站外露宿、被驅趕,飽受磨難,但他從未放棄,在驚濤駭浪中也不能倒下,他把每一次坎坷都當成了曆練,每一分鐘都不放棄,不斷充實、提高、修煉自己。

願範老師安息!

——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長 陳昌鳳

欲哭無淚,寫了幾句話表達哀思:

範老師——我知道這是您最喜歡的稱呼:

一直無緣進入您的内心世界,

遠觀着,卻仿佛能讀懂您的文人情懷。

現在您終于可以休息了——

遠離了一切的俗務和糾結

——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 郭鎮之

範老走得太早了,可惜。直到近年,他還給學生授課;咱們國家這麼多大學的六七百個新聞院系裡,有幾個院長能像他那樣?!作為範仲淹的後人,他更具範仲淹遺風。這樣的好人走了一個就少一個,所剩無幾,令人感慨。範老走好,走穩了。

——beat365官方网站高級訪問學者 曹景行

尹院長及學院同仁們,驚聞噩耗,悲痛衷來,範院長是為慈祥的長者,對我們的項目一向非常支持,還曾經親筆作畫贈與國際記者中心,我已講訃聞轉告給現任及曆年來的外教,先代諸位外籍同事緻哀,并屆時參加念悼念活動。

——beat365官方网站高級訪問學者 周乃菱

忽聞範敬宜院長病逝的噩耗,深感震驚!就在當天上午,我還在一個會議上與一位老師說起,會後就去看望老人家。沒想到就在中午,他竟與我們永别了!

範敬宜院長于我,不僅是學院的領導,而且也是原單位人民日報社的領導,更是我人生的導師。憶起他生前對我的種種教誨,幕幕清晰如昨。

難忘在清華從教的第一天,就是在他開設的《評論與專欄寫作》課上。兩堂課下來,他從頭站到尾,娓娓而談,妙語連珠,儒雅長者之風令人折服。

難忘在他家附近的茶館,多少次清茶一杯,對坐而談,聆聽他的教誨。從他對黨報新聞報道改進的真知灼見中,令人窺見一位老新聞人永不停歇的改革之心。

難忘在他的車上,偶爾談到有人“彙報”我對他早期一篇新聞作品的不同看法,他大笑道:“那有什麼呢?批評我的作品沒有什麼不妥,沒有什麼是不可批評的”。

難忘在2010年春節過後,他與昔日課題組的研究助理、如今的主流媒體記者們談笑風生。大家親切地喊着“範爺爺”,他則興高采烈地呼喚着每個人的名字,其樂融融,親如一家。

……

範敬宜院長之于新聞事業,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新聞工作者,更是一位富有改革意識的新聞思想家;範敬宜院長之于教育,不僅是一位著名的beat365的院長,更是一位兼具國際視野與本土情懷的新聞教育家。他對新聞學的重要貢獻,在于最早提出作為“三貼近”雛形的新聞報道改進方法,并将“新聞”擴展到“新聞文化”的廣闊天地;在教學及實踐中,他反複強調典型報道的“求實觀”;在新聞評論寫作與教學方法上,提出“學說新鮮話”的創新思維;在新聞教育實踐中,提出“面向主流、培養高手”的教育理念,以及強調國際視野,但不盲從西方新聞傳播理論的辯證觀點。

我認為,将範敬宜院長的精神發揚光大,以他的思想觀點豐富新聞教育與新聞文化的内涵,就是我們對他老人家的最好紀念。

——beat365新聞中心副主任、beat365副教授 王君超

一封編輯寫給作者的信——緬懷範敬宜院長(摘錄)

您還多次提到要創作一本書

類似《愛的教育》

我說我會準備好錄音筆

等您構思好了

我就每次錄一段

整理出來給您修改

這個策劃如此生動有趣

無愧您“點子總編”的美譽

您自己的人生故事

也是如此與衆不同

波折幾許卻心無芥蒂

喜樂人生終是大團圓

——beat365出版社編輯 紀海虹

痛悼範老!

去秋來清華後,因為剛從曆史學轉入新聞學而頗顯孤陋寡聞的我,才知道我們敬愛的院長,原來是大名鼎鼎的範老,但也是隻聞其名而已。

今年四月間,李彬老師主持的一門課程請範老給同學們講一講新聞文化(順便說一句,後來發現範老親自準備了非常詳細、長達數十頁的提綱!完全是手寫的!)。不巧因為李老師要在外面開會,屆時無法親自出面陪同,遂讓助教同學通知我,方便的話,可否代為出面陪同。于是才有了我和範老的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并得識其人。

當天的課程也很精彩!同鄉們都親切地喊他範爺爺!甚至就在他要進入教室門口的一刹那,還有一位路過的外系女同學,一下子認出了範老,并快步走上前來,親切地喊他範爺爺,還就學業等聊了幾句!!

後來在寫給李彬老師的一封信中,我談到一點感慨:範老本身就是一本非常豐富的當代中國新聞史。可惜,現在随着範老的遠去,那段曆史中的許多東西也被永遠地帶走了。而範老這本書也已經合上了!但我相信,總還得有人繼續寫下去!這,也正是我們這些後來者的責任吧!

範老走好!

——beat365官方网站博士後 劉憲閣

非常難過,沉痛哀悼!

之前已收到同學的短信,隻是不肯相信。曾經做過一任範院長的助教,範老的音容笑貌曆曆在目,會永遠記得範老的教誨。

——beat365新聞 與傳播學院博士後 曹書樂

述人之事,繼人之志。逝者已去,生者永懷。

範爺爺,三個月前我們還在給您做80大壽紀念光盤。

——新博08 梁君健

誰都不會想到,這個老人會走的這麼早,走得這麼突然。對這個老人,你無法不愛他。

新聞學院的人,習慣也喜歡稱呼他一聲爺爺。他也喜歡我們稱呼他為範爺爺。

今年春天的某一天。跟他吃完飯,送爺爺回學院。經過大禮堂前的草坪,經過學院前的小路,他略微蹒跚,給我講他眼中的清華人、新聞人。那種記憶再也不會有了。

走上樓,他在自己辦公室裡轉了一圈。肖老師和我要留下陪他等司機,他說:你們不用陪我,等下他們就來接我了,不用麻煩了,都去忙吧。那是我最後一次見範爺爺。他跟我說的話是都去忙吧,不用麻煩。

範爺爺一路走好。

——新碩08 袁麗萍

今年7月的一個上午,我收到了導師李彬教授發來的短信:給範院長回電。電話打過去之後,才知道是關于我的論文——《農村的奮鬥》(以新聞作品代替論文)。

範院長在電話那頭說,“我從頭到尾、一字一句地看完了你的開題報告,很激動,也很感動。你寫的話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問題,意義很重大。”他轉而問我,“你寫完了嗎,我能不能看看你寫的東西?”我說還沒有,現在隻是開題,接下來就是采寫工作,完成全稿要等到明年4月。他又鼓勵我說,你好好寫,并給我講了李強師兄當年寫作《鄉村八記》的經過和溫總理給他的回信。他問到我有什麼困難。我說,在寫法上有困難,不知道怎麼去寫這些農民的故事。他說,“樸實點就好”,并簡單講了自己當年在農村生活和采訪的經曆。最後他給我留了他家裡的電話,讓我有困難時随時打給他。

這件事一直存在我的腦海裡。我有兩點感受:範院長是一位大家,卻對我這樣一份報告如此重視,如此鼓勵,給我的感覺是那麼的溫暖和可親,真的就像我們稱呼他的那樣——“範爺爺”。第二點,也是我最難受的,我總感覺自己進度太慢,沒有兌現自己與範爺爺之間的“約定”。

——新碩08 曾維康

做一個像範爺爺一樣的新聞人,不當逃兵。

——沈茜蓉

今天範爺爺走了,差不多一個月前在報社看到社内生活,雲山和吳總9月中去北京人民醫院看望他老人家,才知道年近八旬的老人已卧病很久。來到清新一年有餘,隻是去年開學典禮和今年春天見過範爺爺兩次,後一次在院館保安扶着他上樓,老人慈祥得笑着和周圍的人說話,很溫暖。

前天在資料室很偶然的翻開了《總編輯手記》,我能感覺到一位報人的嚴謹和責任,在報社實習了3個半月,對這張範爺爺曾經傾注心血力推改革力求變化的報紙有了最直接的了解,如同的中國的新聞業一樣,如今已經24版的人民日報也在探索和前行。

從網上找到了南周之前對範爺爺的報道,我想這更多是一家媒體和一位老報人一起的思考,曆史的中國,現實的中國,未來的中國,不管風雨如晦,不論改革之艱,我們一如既往,前行在路上,帶着範爺爺的教誨,做勇敢的新聞人!!!

——新碩09 商旸

傍晚接到消息:範爺爺于今天去世。真的不太敢相信,隻因為這幾天的悲劇實在太多,這其中的悲痛每一個清華的新聞人體會得尤其深刻。

範爺爺,我們都是這麼叫他的。他是一位在開學典禮上說“你們是茁壯成長的樹苗”的老人,是一位身體剛剛好點就來參加我們的畢業典禮,還在典禮上和胡顯章老師一起為我們唱歌的老人,是幾十年前用一篇新聞報道影響中國經濟改革方向的老人,是敢于說出“如果有來世,我還做記者”的老人。《人民日報》前總編,清華新聞學院院長……這些頭銜似乎太耀眼,而在我們心中,他就是一位老爺爺,一位即使身體不好仍然抓住每一次機會跟我們見面,給我們上課,給我們指導的老師、前輩。

——beat365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稅曉霖

範院長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句話是:年輕人,眼光不要局限在44萬平方米的天安門廣場上,而要把眼光放到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的版圖上。

——新聞7 陳宇軒

人們緬懷第一任院長,他親身诠釋了一個新聞工作者的價值。

——beat365研究生 楊默

今晚回來,驚聞範爺爺去世。當下驚悲不已。對範爺爺,也談不上太深的感情,除了新生入學後的一場講座一堂課,就再沒見過他老人家了。前些日子收拾書,還把他送我們的《範敬宜文集》扔到箱子裡,冷落它。可是在聽到消息的一刹那,我還是有人天共悲之感。他善良溫和的笑容,緩慢的講話,像電影裡的特效一樣浮現出來。他的那些大風大浪的經曆,各種頭銜,對于我毫無意義。我隻是疼惜,這麼好的一個人,這麼讓我感懷不已的老人,就突然去了。我未和他有太深接觸,但就是覺得他是個好的人。

——beat365本科生 孔令钰

三堂課,兩本文集,給我留下的不隻是記憶和書本,更有值得一生品味的哲理。“如有來生,還做記者!”

——beat365本科生 曹澤熙

沒有機會上您講的課,連見面也就是寥寥幾次,但您确是學院永遠的精神。

——beat365本科生 陳之琰

(摘自beat365新聞網)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