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澄宇教授在第四屆中英互聯網圓桌會議上發表主題演講

日期:2011-09-30作者:肖紅纓 浏覽量:

9月30日上午,我校熊澄宇教授應邀在由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與英國文化、媒體和體育部共同主辦的第四屆中英互聯網圓桌會議的全體大會上發表題為“對新媒體未來的思考”,的主題演講,受到與會中英政府官員、企業家、學者約100多代表的好評。

以下下是熊澄宇教授演講全文。

對新媒體未來的思考

beat365 熊澄宇

據聯合國官方網站報道,在聯合國大會第六十六屆會議開幕之際,秘書長潘基文于紐約時間2011年9月13日上午11點15分首次現身社交媒體,與全球網友訪談互動。他在一個小時的提問過程中回答了世界和平、男女平等、糧食安全、巴以沖突、千年計劃等各種問題,并且向網友介紹了個人的成長經曆。這條消息進一步證明,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因其海量存儲、實時交互、媒介融合、及時更新的特有優勢,已成為當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平台。

我在曾經用三句話定義過對新媒體的理解:1、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廣播相對報紙來說是新媒體,電視相對廣播來說是新媒體,網絡相對電視來說是新媒體。2、新媒體是一個時間的概念。在一定時間段内,總有一種占主導地位的媒體形态。200年前的報紙、100年前的廣播、50年前的電視和今天的計算機網絡代表着不同時代的新媒體形态。3、新媒體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它不會也不可能終止在某一固定的媒體形态上,新媒體将一直并永遠處于發展的過程中。

媒體形态的變化有着鮮明的時代特征。傳媒業界對曆史上美國總統和媒體之間的關系,曾經有過這樣的表述:通過報紙赢得競選的報紙總統克利夫蘭;利用廣播鼓動民衆的廣播總統羅斯福;在電視直播中開始和終結總統生涯的電視總統肯尼迪;運用網絡和新媒體與選民溝通互動的網絡總統奧巴馬。這種稱謂實際上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态與媒體形态的互動關系。新的媒體形态代表着新的社會生産力,把握了新的媒體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就把握了社會前進的方向。

從過去認識現在,從現在展望未來。我們今天可以清晰地發現:新媒體凝練技術成果,新媒體改變産業結構,新媒體影響傳播方式,新媒體構建社會形态。新媒體的未來必定從這四個方面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一、 新媒體凝練技術成果

以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為基礎,新媒體充分利用了最新的技術成果,融合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信息傳播功能為一體,以快速、便捷和易于攜帶的方式被用戶所喜愛。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個人信息終端iPhone的出現就是明證。在蘋果CEO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發布了第四代iPhone手機的短短一天的時間内,60萬部iPhone即被預訂一空。2010年6月,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凱蒂•休伯蒂(Katy Huberty)就曾預測,2011年底全球iPhone手機用戶數量有望達到達1億。

除信息終端外,從博客到youtube,從facebook到twitter,新媒體傳播方式的改變也是整合多種技術的結果。界面更友好,操作更簡單,信息的傳播更加便捷。微博客twitter是一種異步整合的新型傳播方式。它把博客和IM 的特長系于一身,信息發布簡單快捷。既等同于IM 的發布方式,但是在網絡人際互通中它又實現了短信息的異步即時呈現。它讓信息的發布方和接受者處于平等的地位,都能全權處理收發的信息。據稱2011年4月twitter注冊賬号數量已達到兩億。

移動互聯網讓人們處于“永不下線”的狀态,如近一兩年興起的LBS服務,觸屏的方興未艾則充分調動了人們的觸覺系統。新媒體技術延伸了人們的視覺、聽覺、觸覺,正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工具,正如麥克盧漢所言,媒介是人的延伸,不僅是人感官的延伸,更是人中樞神經的延伸。所以,将來的媒體形态,必然凝練最新的科技成果,最大限度滿足人的需求。我個人判斷,數字媒體之後,生物媒體将是未來最可能出現的新媒體形态,因為它更能滿足人性化和個性化的需求。

二、 新媒體改變産業結構

中國社會科學院2011年7月12日發布的《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1)》指出,2010年中國互聯網網民數超過4億,年底達到4.57億,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國人成為網民。中國網民從2000年的2250萬人增長近20倍。此外,中國手機用戶2010年突破8億,2011年3月底達到8.9億,是美國3.03億手機用戶的近3倍,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新媒體用戶第一大國。

新媒體的發展讓傳統的産業結構發生了深刻變革。從規模上說,2010中國傳媒産業中,移動增值服務達到1853.0億元,占了整個傳媒産業的31.9%,網絡服務648.6億,占了11.2%, 以新媒體技術為支撐的移動增值服務和網絡産業占到了40%多的規模,傳統的報紙、圖書、電視等産業所占份額逐漸減小。

以電子書為代表的數字閱讀催生了諸如IPAD這樣的新終端,加速了出版行業的重大變革;網絡視頻的發展,讓網民可以随時、自由地選擇内容,不再受電視頻道的束縛,傳統的電視行業受到較大影響。iPlayer是英國廣播公司(BBC)推出的一項播客服務,可以讓用戶根據個人需求,點播過去七天裡播出的電台電視台節目,内容時長達350小時。該服務推出之後在英國網民中大受歡迎。日前,有線運營商維珍傳媒宣布将在其有線電視網中推出更為人性化的BBC播客服務。用戶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在觀看BBC直播的頻道時,隻需要按下遙控器的一個紅色按鈕,就可以觀看過往視頻。

人性、個性和快捷是新媒體發展的直接動因。可以想象在不遠的未來,以發布新聞内容為主的媒體生産模式将轉變為綜合性信息内容生産并提供即時信息服務的全媒體形态,代表先進生産力方向的新媒體産業将真正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

三、 新媒體影響傳播方式

媒體傳播方式的發展經曆了人際傳播、大衆傳播、分衆傳播、交互傳播到遙在和沉浸的發展曆程。目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形态是交互傳播的典型。

互聯網出現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擺脫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信息的傳播更加便捷和高效。Web2.0的興起使原來的人機互動變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交互傳播,複合型的傳播模式代替了單一的傳播路徑和平台,以互動性、即時性為特點的微博等開放型信息傳播平台的出現颠覆了信息傳播的傳統路徑。

在結構上,微博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多元非線性結構,這有利于用戶之間的互動式表達。在傳播方式上,它糅合了傳統的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和大衆傳播等多種傳播模式,并通過用戶之間的關注、評論、轉發等功能實現交互傳播,相互影響。微博在中國已經成了幾千萬人獲取信息和人際交往的主要平台。人們通過微博傳遞和關注最新的社會事件,表達和交流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并根據興趣點構成和變換不同的社交群體。除個人用戶外,在新浪的“媒體彙”裡,約有500家新聞機構開通了新浪微博,其中包括報紙、雜志、電視台和電台等不同類型。

随着交互式媒體的發展,移動媒體出現,以及未來物聯網的革新,我們将沉浸在一個媒體萦繞的環境下,新媒體技術越來越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工具,一種新型的傳播方式——虛拟遙在和沉浸式傳播将随之到來。以移動互聯網絡為通信基礎,具有更長電池續航時間和清晰的顯示技術及影像還原技術的便攜式終端會成為未來媒介終端的發展方向。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無所不能的傳播平台将從理論變為現實。

四、 新媒體構建社會形态

美國《連線》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如此,我們可以認為,新媒體使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更加便捷和高效,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影響,從而推動着社會形态的改變和完善。

在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和發布者,并且可以讓自己的聲音傳達出去,這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網民的自我期望。美國學者梅羅維茨認為,電子媒介傾向于打破隔離,融合社會場景,從而模糊角色,消解權威。互聯網已經以其多點狀分布帶來的高度表達自由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權威和經典,而式樣更多樣的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上的新媒體更是提高了使用者的自由度,由此帶來個體意識的增強是社會良性發展的前提。

在新媒體技術推動下,社會群體已經由“大衆”向“分衆”過渡。不論報刊的種類、電視頻道數量、每年電影産量、圖書出版數量、期刊種類、互聯網社區數都有了幾何級數的迅速增加。媒介早已開始區分不同的受衆群體,開始有目的的投放内容。另一方面,社會個體經濟、教育水平的差别與興趣愛好的不同,也自發地分為不同的社會群體,新媒體的出現,正好滿足了“分衆”的需求,促進了社會的多元化發展。

以SNS為代表的網絡技術,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構築了一個虛拟的社會網絡,一些在現階段難以實現的現實需求,可以通過這個虛拟的社會探索和實踐,為現實社會的變革和發展提供實驗空間。互聯網的精髓是自由、開放、合作,新媒體推進了整個社會的信息開放,打破了社會的金字塔結構,向着扁平化的社會結構發展。它培育的公民意識,将我們所期望的民主、平等、自由等理念帶到現實社會中來,推動了公民社會的發展成熟。新媒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人們在虛拟社會中探索建構理想社會的可能性。

我們說,民主社會、市場經濟、大衆傳媒是現代社會的三大支柱。人類社會對新媒體的未來充滿着期待。在2003年聯合國信息社會世界高峰會議一緻通過的《原則宣言》中對信息社會的未來有這樣一段表述:“在此信息社會中,人人可以創造、獲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識,使個人、社區和各國人民均能充分發揮各自的潛力,促進實現可持續發展并提高生活質量。” 我想,這就是我們對新媒體未來的基本思考。

2008年北京奧運的口号是"同一個城市,同一個夢想",表述的是求同的願望;2012年倫敦奧運的口号是"一個城市就是一個世界",表述的是存異的思考。新媒體就是在社會求同存異的雙向推動下不斷的向前發展。讓我們踏着堅實的腳步,伸開雙臂,像迎接明天的太陽一樣,迎接新媒體的未來。

--------------------------------------------------------------------------------

[1] Twitter稱其注冊帳号數量已超2億 艾瑞網 http://web2.iresearch.cn/87/20110430/138469.shtml

[2] 《2011年中國傳媒産業發展報告》 崔保國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1.4

[3]《原則宣言》建設信息社會:新千年的全球性挑戰[EB/OL]http://www.runsky.com/homepage/mobile/union/trends/userobject1ai399665.html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