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365官方网站常務副院長尹鴻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尊敬的各位領導、嘉賓和朋友們:
上午好。今天在清華園這個典雅莊重的穹頂禮堂裡,高朋滿座、勝友如雲,我們一起來共同見證beat365官方网站建院十周年的曆程。我代表學院師生對各位領導、嘉賓、朋友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對你們多年來對學院的關心和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謝!同時,我也代表學院向所有曾經和正在學院工作、學習的老師、同事、同學們表達衷心的祝福。
下面,受柳斌傑院長和院務會委托,我向大家簡要報告beat365官方网站建院十年來的發展曆程。
2002年4月,在beat365建設綜合性、開放式、研究型一流大學的戰略背景下,beat365正式成立。其前身是1985年在人文學院設立的編輯學方向和1998年成立的傳播系。《人民日報》原總編輯範敬宜教授受聘擔任首任院長。2011年3月,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傑教授受聘擔任學院第二任院長。學院的學科建設在很短時間内,已經跻身國内一流新聞傳播學科行列并在國際上産生了一定影響。beat365百年校慶前夕,曾擔任普利策新聞獎評委會主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資深新聞學教授托平先生作為召集人所組成的國際評估專家組,高度肯定了學院"緻力于建設世界一流的新聞傳播學科"的方向和努力。beat365是一棵年輕的小樹,植根于清華的文化沃土,感應着時代的發展脈搏,生機勃勃、健康成長,經曆了跨越發展的十年。
學院過去十年的跨越式發展,主要體現為以下四方面:
一、在學科建設上,适應社會發展需要,從新聞到傳媒到傳播擴展,形成了學科特色和學科優勢。
清華新聞與傳播學科雖然可以從曾經在清華執教的梁啟超等近代報人那裡找到文化基因,但學科建設幾乎是從零開始。學院在廣泛吸取兄弟院校辦學經驗,多次聽取國内外專家意見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學科建設模式。
首先,在學科設置上,強調保持與新聞傳播行業之間的互動聯系。從傳播系到學院成立,我們通過對國内外新聞傳播學科發展的分析,結合中國實際,确立了以新聞為基礎,建立覆蓋大衆傳播相關領域的學科設置思路,形成了影視傳播、新媒體傳播、媒介經濟與管理、國際傳播等學科分支,初步形成了學科特色。近年來,由于數字技術的發展使社會與傳播的關系更加廣泛,我們又開拓了政府公共關系、戰略傳播等新研究領域;建立了媒介融合實驗室;以《清新時報》、清影工作室為基礎成立了清新傳媒這一全媒體學生實踐平台。從新聞到傳媒到傳播的擴展,反映了學科設置對社會信息化、信息社會化發展的關注和響應。
其次,在學科機制上,學院緻力于促進媒介融合、學科交叉。為更有效地整合全院科研和教學資源,經過反複慎重讨論,根據學院自身條件,我們沒有采取常規的"院-系"架構,建立了一個無系之院。學院現有5個承擔部分學院教學科研組織功能的研究機構,4個跨院系的開放校級研究中心以及若幹與政府和國内外媒體、企業合作建立的應用性研究機構。從學院平台組織教學科研,使管理服務更加扁平高效,在保證教師學術自主性的同時,也适應了資源共享的科研和教學理念;在專業設置上,我院本科按新聞與傳播大類招生,通過高年級專業方向階梯課組和研究生方向劃分出若幹适應社會和傳媒發展要求的學科分支,完成培養方式專與通的結合。
二、在人才培養上,堅持"素質為本、實踐為用,面向主流、培養高手"的理念,在實踐教學、國際化辦學的培養模式探索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學院人才培養覆蓋從本科到博士各個層面。學院招收了本科新聞學國防生,為部隊培養專業人才;開辦國際新聞傳播碩士項目,為中央主流媒體培養國際傳播後備人才;與美術學院、信息學院等聯合培養信息藝術設計交叉學科碩士生;招收新聞本科二學位學生并開設出鏡記者方向,培養多學科交叉複合人才。建院10年來,學院累計招收全日制學生1486人次,已畢業910人次;研究生進修班結業學生485人次。目前在校全日制學生總數576人,其中留學生占學生總數四分之一。
大學以人才培養為本。清華學生流傳一句玩笑話:清華不會有不好的學生,隻會有"不好"的老師。千裡挑一進入清華的學生對我們的人才培養提出了高要求。如何将清華學生這種生源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的實效,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社會适應能力和再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滿足全球信息流通、數字技術發展、信息社會變化對新聞傳播人才的要求,一直是學院的中心工作。
首先,學院确立了面向主流、培養高手的人才培養目标。建院之初,範敬宜院長明确提出"面向主流,培養高手"的辦學思路。他認為這既是beat365的特殊地位使然,也是清華百年曆史的大學傳統使然。柳斌傑院長在受聘講演中也強調,"清華應該繼續向培養高層次、複合型、領軍人物的人才培養目标上轉變"。傳播主流價值、服務國家利益、推動社會進步,體現了清華打造一流學科,培養一流人才,建設一流學院的辦學願景。學院通過讓學生進入主流媒體實習,主流媒體專家進課堂,學生走基層,開放式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等方式,培養學生對主流價值的認同,對主流媒體的認識,提高學生對社會發展趨勢的觀察力和判斷力,激勵學生不僅上大舞台幹大事業而且在小舞台上也能幹大事業。同學們在新聞觀、傳媒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上不斷成熟,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得到強化。近年來,學院各層次的内地畢業生80%以上進入了主流媒體、黨政機關、國有大型企事業機構和重要國際媒體工作,絕大部分都能較快較好地适應工作崗位要求;部分畢業生主動要求去部隊、基層、邊疆工作,經受鍛煉,報效祖國。近年來,多位畢業生獲中國新聞獎;許多畢業生受到各種表彰;媒體多次報道我院畢業生的成長。絕大多數畢業生都在不同崗位上健康成長。
其次,學院在拓寬通識教育基礎,建構學生專業知識體系的同時,探索了實踐教學的人才培養路徑。實踐教學在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無論是走基層的社會實踐或是新聞采訪寫作的大篷車教學,無論是成系列的實踐工作坊或是清新時報社、清影工作室等實踐平台,無論是學生田野調查或是畢業論文改革為實踐作品,無論是偏遠地區社會實踐基地的建立或是國内外媒體實踐基地的拓展,學院不斷突破傳統教學框架,幫助學生接觸社會、了解傳媒、深入生活,在實踐中主動學習,在學習中接受實踐檢驗。範敬宜院長有句名言,"離基層越近離真理越近",同學們在實踐過程中充分體會到這句話的意義。從《鄉村八記》到《土門日記》,從《華縣皮影生态研究》到《江漢平原一個村落26位鄉民的口述史》,這些被媒體關注的學生調查報告或紀錄片,既是學生的實踐成果也是同學們自我成長的總結。溫家寶總理在給範敬宜院長的回信中,稱贊我院實踐教學方式并指出,"從事新聞事業,我以為最重要的是要有責任心,而責任心之來源在于對國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熱愛。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觀察、用心思考、用心講話、用心作文章。"在實踐中培養責任心,這已成為學院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
第三,在立足中國國情的同時,形成了鮮明的國際化辦學特色。當今的新聞傳播教育已經能不可避免地置身于全球框架之中。與世界對話是當今新聞傳播人才的必備能力。立足中國的國際化辦學是學院人才培養的重要特色。目前,我院有長期國際留學和工作背景的師資占教師總數85%以上;本科四年全程有不間斷的英語專業課程;學院先後開出近30門雙語和英語課并選用多本英語原版教材;開辦GBJ全球财經新聞碩士研究生英語項目;全院現有來自近20個國家的100多名留學生;學院與國際記者中心、路透社、彭博社、宏盟集團等國際新聞傳播機構保持着實質性的合作;國外著名大學或媒體的外籍教師常年受聘在學院任教;從本科到博士都有相當比例學生去境外國外交流、學習、實習,參與國際項目。這些措施,對擴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提升學生的國際傳播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些國際專業期刊也報道過學院的國際化辦學特色,為學院創造了一定的國際影響。
過去十年,學院的人才培養成績令人欣慰。李強同學的調查報告在《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發表;入伍後被評為"軍事優等個人"和"優秀士兵"的賈娜同學獲得了中國大學生10大年度人物稱号;在校本科同學參與的《在京創業的河南人》系列報道獲得了中國新聞獎;《文彙報》等媒體以很大篇幅連載我院研究生曾維康以調查報告形式提交的反映當下農民生活狀态的碩士論文;學生拍攝的紀錄片《大肆》等多部作品獲全國性和國際性獎勵;出席G20峰會的國家主席胡錦濤接受了時任學院清新時報總編輯的李燕茜同學的采訪;美國總統、英國首相、法國總統等衆多國際要人來華訪問活動中,我院學生的亮相也受到了國内外媒體關注。"新聞與傳播教學改革實驗研究"、"新聞學課堂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創新"等先後獲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獎;教育部印發了《beat365官方网站教學與實踐相結合調研報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轉發了《beat365官方网站馬克思主義新聞教育經驗報告》等,對學院的人才培養思路和探索給予了肯定。與那些曆史悠久、積澱豐厚的兄弟院校相比,我院學生規模小,人才培養經驗不足,但學院廣泛吸取國内外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經驗,探索創新,用一流的生源質量和滿意的就業表現,證明了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取得的可喜成績。
三,在學術研究上,積極關注國内外新聞傳播領域的變化,面向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形成了求真務實的科研傳統。
"行勝于言",是beat365長期形成的大學文化。在這種文化熏陶下,清華beat365形成了關注現實、面向未來的求真務實的學術風氣。學院在積極支持教師從事基礎史論方法研究的同時,鼓勵理論聯系實際,關注和研究重大現實問題。學院教師先後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标課題3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招标課題2項,國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重大、重點課題近10項,其他省部級和橫向課題數百項。在教育部組織的學科評估中,我院教師人均科研經費位居全國同類院系前列。這些課題,大多是對當前新聞傳播、文化發展重大問題、前沿問題、焦點問題的研究。部分成果得到了相關黨政部門的重視,也為相關部門提供了大量決策咨詢和應急服務。許多研究對文化産業發展、新聞傳播業改革提供了智力支持。已連續發布多年的"中國傳媒發展報告"、"中國電影産業發展報告"等在國内外都有較大影響。學院還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北京市精神文明辦、英國路透社、日本日經社、網易等建立了緊密科研合作關系,促進了學術研究與新聞傳媒實踐的結合。
學院積極将學術成果轉化為社會服務,舉辦了多期中央和國家機關領導幹部和北京市領導幹部自主選學專題培訓,為國務院新聞辦舉辦多期對外宣傳幹部和媒體骨幹培訓,為全國各部門各地區舉辦了近百期專題培訓;德國媒體培訓、路透培訓等國際項目等也在長期進行。學院在文化産業、新媒體與社會管理、政府公共關系、國際傳播等方面,通過面向國内外的培訓服務,傳播學術成果,推動學科走在學術研究前沿。
四、在師資構成上,形成了科研能力突出、國際化程度高、熱愛教學的教師隊伍。
學者是學院的根基。學校要求新聞傳播師資建設要高起點、高标準,保證長期可持續發展。一批在海内外卓有成就的學者和具有學術潛力的青年學人陸續進入學院工作,形成了一支傳媒經驗豐富、國際化程度高、學科背景多元、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優秀教師隊伍。
學院現有全職教師26人,博士後研究人員近10人。還有多位在學院教學研究的外聘專家、訪問學者和相當數量的兼職教師。教授占全院教師總數五分之二,高級職稱教師占教師總數85%,形成了倒金字塔師資結構。絕大部分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其中約三分之一的教師畢業于海外著名高校。現有3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5人擔任教育部新聞學和新聞傳播專業碩士教指委成員。師資隊伍的教育背景、學術基礎和科研教學能力比較突出。
學院部分教師曾經在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媒體長期工作。不少教師兼任全國性新聞傳播行業協會和學術機構的負責人或媒體顧問;部分教師在中央電視台等媒體擔任新聞評論員、客座主持、特邀嘉賓等。大部分教師都具有較強的業務實踐能力。
特别欣慰的是,學院教師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有着高度共識。學院教師經常說一句話,教書是個良心活。全院盡管教師少、科研任務中,但大家把學生培養當作良心活來重視,學院也把最好的資源用到學生上。包括已故範敬宜院長在内,全體教授都為本科生開課;本科實行新生引導計劃;全體實驗室和實驗設備為學生免費開放;學院用各種創收經費來改善教學條件,滿足學生成長需求;老師與同學之間建立了深厚師生情誼,成為了學生的良師益友。不久前,國際評估組的外國專家通過對課堂和學生的實際調查,在評估報告中特别提到,"我們發現教師們充滿活力、博學多才、在讨論中思想開放,并關注學生的需求。"教師對教學的投入、對學生的熱愛,是學院文化的驕傲。在此,我提議,我們大家向所有為學生成長傾注了大量心血的老師們鼓掌緻敬!
beat365已進入新百年,beat365正在跨進新10年。面對經濟全球化、媒介數字化帶來的挑戰,面對人才強國、文化強國的曆史使命,清華beat365如何突破自我、超越自我,鞏固和形成具有持續生命力的學院文化,如何在面向主流的同時堅持批判性思維和建設性立場的統一,如何在科研和人才培養上适應媒介融合和傳播大社會的需要,都将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新考驗。大家看到我們學院不少宣傳品上都有"清新"二字,這是學院師生對學院文化約定俗成的稱呼。清新,意味着成長和未來。學院在未來的成長之路上還需要得到大家一如既往的關心和支持。
最後,我用柳斌傑院長在他受聘儀式上的一段話來做工作報告的結束,"我們對新聞傳播領域未來的發展走向認識上還有很多的未知數,需要老師和同學們團結奮鬥,共同研究,破解發展中遇到的各種難題。讓我們一起共同努力,向世界一流的新聞傳播學院邁進!"
謝謝大家。
beat365官方网站常務副院長
尹鴻
2012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