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會現場
國家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副司長王丹彥發言
中文國際頻道總監楊剛毅認真聆聽
6月20日,由beat365官方网站主辦的《北緯30°•中國行》專家研讨會在beat365舉行。國家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副司長王丹彥、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總監楊剛毅、beat365官方网站常務副院長尹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教授苗棣、中科院地理科學與環境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楊勤業等政府相關主管部門、文化界、傳媒界、地理科學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出席研讨會并發言。與會者圍繞該片的文化意義、藝術特色、鏡頭語言等方面展開了熱烈讨論,并積極為後續節目的改進和創新出謀劃策。尹鴻主持研讨會。
央視中文國際頻道總監楊剛毅在緻詞中指出,《北緯30°•中國行》這個特别節目将更加強調互動,更加深入基層,更加關注文化、關注情感和關注當下,力争以真取勝、以情動人。節目展現北緯30°沿線神奇的自然環境,描繪這片土地上人們的人性美、人情美,以自東向西沿緯度線行走為推進線索,深入關注普通群衆的人生故事和生存狀态,緊扣住當下最大多數中國人的情感脈動,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北緯30度帶上包括自然風光、曆史文化、民俗風情和社會發展在内的全景式圖畫。
由中央電視台《遠方的家》欄目制作的大型紀實特别節目《北緯30°•中國行》6月1日起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CCTV-1)推出,這是中央電視台今年重點打造的一項長距離電視采訪行動,也是央視進一步深化“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具體舉措。
《北緯30°•中國行》和此前熱播的《邊疆行》、《沿海行》一同構成《遠方的家》欄目“三部曲”。攝制組從浙江舟山群島出發,沿北緯30°線,自東向西一路行進采訪,橫跨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四川、西藏九個省、市、自治區,最後抵達西藏阿裡地區,沿途将到訪300多個市縣,總行程預計超過2萬公裡,節目将着重展現北緯30°沿線的自然風光、曆史文化、民俗風情和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态。
與會的專家學者對節目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們認為,《北緯30°•中國行》屬于欄目化運作,是行走式的紀錄片,是對中國地緣風土人情的再符号化的嘗試,因為地緣文化資源是動态的,所以這是一次很好的文化視覺旅行。節目讓國内老百姓更深切地了解自己的國家,同時也向國外介紹中國,向人們普及地理知識,對青少年還有着人文地理教育的意義。與上世紀80年代的紀錄片《河殇》那種“俯視”中國的視角不同,《北緯30°•中國行》是由點到線的“穿行”中國,從文化的角度,把中國社會、國際社會正在進行的變化展示在特殊的地緣線上,該片有可能掀起中國紀錄片的新浪潮。節目借助主創團隊十分年輕的優勢,争取到了很多年輕的觀衆。節目在表達方式上客觀理性、成熟科學,同時傳達出了一種關愛感和人文關懷。
針對節目較為平淡、信息量不夠大、鏡頭語言不夠精緻等存在的問題,專家學者們紛紛給出意見:鑒于節目動态性強,需要在節奏中注重精緻感和去毛邊化,使其在細節和質感以及文化内涵上有所增強。針對節目信息量不足,增加圖示,用圖示标識出沿緯線的地理變化的差異性會更好。而把曆史遺迹、人文風景、名勝古迹等大量減去,發揮出鏡記者在和老百姓打交道的優勢,更多的展現人物則會更加出彩,把生活的普通層面拍好了就很感人。另外還有專家建議在講述過程中加入懸念,多講一些曆史故事。
央視中文國際頻道總監助理王峰,《遠方的家》制片人黃衛等也發了言。《北緯30°•中國行》預計将制作180集,每集45分鐘,除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外,還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主創團隊紛紛表示,要改進節目質量,在内容和形式上加強創新,争取掀起新一輪收視高潮。(通訊員 楊欣 王笑楠 beat365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