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内黃縣農村醫療衛生調查紀實

日期:2012-10-08作者:謝雪 浏覽量:

beat365官方网站赴河南省内黃縣醫療規範化調查支隊

8月的中原,桂魄初生,酷暑依舊。我們一行十人承載着範敬宜院長“離基層越近,離真理越近”的期望,來到了河南省安陽市内黃縣。殷朝古都的農村醫療牽動着我們每名學子的心。短短的十天,我們實地考察了6個鄉鎮、11個行政村,走訪了30多位醫生、上百位村民,搜集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從這些材料中,我們既看到了基層醫療衛生事業于困境中前進的堅定決心,也看到了這一龐大網絡運行的蹒跚步态;既看到了鄉村醫生一心撲在人民衛生工作上的艱辛與不易,也看到了他們身後衆多村民對公共衛生從不解到前行。

農民也有了健康檔案

梁莊鎮李官寨村衛生室,12個制式檔案盒依編号整齊地排在牆角,旁邊還有5個檔案盒堆成一摞,這是内黃縣村級标準化衛生室的一般模樣。就在這間屋子裡,李官寨村的上千名村民被統一編入了“内黃縣城鄉居民健康檔案”,配以“梁莊鎮李官寨村居民健康檔案索引”表,每名村民都可以根據戶主姓名和戶主編号輕松找到自己的村民健康檔案。

“一戶一袋,十戶一盒”,高堤鄉小劉村村醫劉國忠流利地說到。在各村衛生室,檔案歸類與紙質檔案的電子化已經成為了一項沉重的負擔,為了兼顧行醫,劉國忠必須找人幫忙歸檔。為了按時完成電子版健康檔案,下轄患者最多的城關鎮村醫會常常對着電腦坐到深夜2點。然而,正是這些繁雜的檔案制作與管理工作,為河南省即将逐步實現的居民在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就診“一卡通”打下了基礎。

作為國家制定的十一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第一項,居民健康檔案通過保存居民的健康信息,可以幫助醫生快速了解病人的健康狀況,使公共衛生服務更有針對性。内黃縣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雖然财政窘迫,但仍對居民健康檔案這一項目投入了極大的努力。自2009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啟動以來,該縣集中組織各鄉鎮衛生院的醫生分批下鄉,集中為村民開展體檢并制作健康檔案,村級衛生室負責整理、錄入,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居民健康檔案”标準化文本。截至調研結束,僅城關鎮就已建立了47962份紙質健康檔案,完成率近80%。同時,基于健康檔案所提供的信息,村、鎮兩級衛生系統還對慢性病人、重度精神病人開展了随訪工作,對病人進行行為幹預和治療指導,大大改善了傳統醫療衛生體系被動性強的狀況。

合作醫療可互利雙赢

對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各項政策,内黃縣、鄉兩級衛生系統結合當地情況印發了宣傳單,詳細地向村民宣傳、解釋各項規定,尤其是關乎村民切身利益的報銷條例。

“合作醫療本在哪裡都能用,鄉鎮衛生院的報銷比例最高”,對于這些條條,高堤鄉年逾七旬的劉緒枝如數家珍。尤其是省裡今年剛出台的農合報銷新政,将報銷比例與報銷封頂大幅提高,更成為農民關注的對象。按照新政策,村民到鄉鎮衛生院住院看病,報銷比例可以達到90%,普通病症住院一天的醫療費用将不超過25元。持續優化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徹底瓦解了農民以往“小病扛,大病拖”的思想,他們“不願看病、看不起病”的狀況有了不小的改觀。内黃縣東莊鎮西街村76歲的鄭氏村民患有腦梗塞,已在鄉鎮衛生院接受階段性治療近兩年,總醫療花費尚不足1000元。

與此同時,細心的村民都會發現,最近兩三年到高堤鄉衛生院看病的人也明顯增多,有時遇到逢集甚至還會爆滿,一些專家也開始逐漸走進這所以前門可羅雀的鄉鎮衛生院。在常見疾病的診療上,高堤鄉衛生院曾邀請縣醫院專家免費為參合病人開展包括闌尾炎、疝氣等在内的若幹項手術,赢得了口碑。對此,衛生院院長申國海表示,新型農合實施之後,“國家對這于些手術的補助已經能夠維持衛生院的運轉”,醫院有經費做到每兩三天邀請一次專家給患者集中做手術,“衛生院一個月最多能做五六十台手術”。

村醫隊伍需後繼有人

“我是這個村曆史上的第一個醫生”,内黃縣鋪上村的段運堂這樣描述自己,他今年64歲,每天仍然工作在村室診療的第一線。段運堂18歲開始行醫,至今已有46年,他也是村衛生室裡唯一的一名醫生。按照縣裡的規定,明年他将退休,然而鋪上村的衛生室現在還無人接手,這讓他感到憂心。

像段運堂這樣年過花甲的村醫其實不在少數,内黃縣的鄉村醫生隊伍正面臨着嚴重的老齡化局面。該縣衛生局副局長崔國勤給了我們這樣一個醒目的數字:内黃縣鄉村醫生隊伍中60歲以上老年人的比例達到了30%以上。内黃縣衛生局長趙明林介紹,2009年省裡啟動村級衛生室建設以來,各級衛生部門對于村室醫生的年齡、資格的管理都比較嚴格、規範。按照目前的規定,70歲以上的村醫将被取消行醫資格,65歲以上的村醫即便行醫也不能進衛生室,60-65歲的村醫可以在村室工作,但不能成為村室的法人代表。

針對村級衛生室當前面臨的村醫隊伍老齡化嚴重、年輕人才緊缺、“父子衛生室”、“夫妻衛生室”、“家庭衛生室”普遍等問題,河南省已經出台了相關政策,緊急支援基層醫療衛生系統:在未來五年内,“515計劃”将為100所縣級醫院培養5000名醫生;“525計劃”将為2000個鄉鎮衛生院培養50000名醫生;“512計劃”将為100所婦幼保健院培養2000名醫生。趙明林表示,希望有更多的大中專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尤其是醫學院校的學生,國家也應當加強這方面的政策引導,讓村醫隊伍後繼有人。

待遇微薄成發展瓶頸

周忙長是内黃縣宋村鄉周宋村衛生室的一名村醫,今年62歲,已從醫48年。在村民們的眼中,周忙長跟他的名字一樣,算得上是全村最忙的人,一年上班365天,幾乎沒有休息的日子。即便如此,周忙長卻很少抱怨過工作的苦和累。在他的思想裡,給村民看好病是最重要的,自己收入多一些少一些都能接受,但是自己還有三年就要退休,卻不能像鄉村教師一樣享受養老保險待遇,這讓周忙長多少有些失落。

和周不同的是,東馬上村村醫張洪洋今年剛剛37歲,下面有兩個年幼的孩子,自己每月的收入才九百塊錢,很難滿足家庭的需要。張洪洋偶爾會将自己和農民工的收入做比較,很羨慕“農民工一天掙一百多”的收入水平,他雖然很喜愛醫生這份工作,但仍然不自覺地産生了轉行的念頭。

據内黃縣衛生局長趙明林介紹,目前鄉村醫生的收入來源主要有兩部分,一是承擔公共衛生服務尤其是給村民建立健康檔案所得的補助,二是實行藥品零差價後的政府補貼。2011年全年,周忙長共建成八百多份居民健康檔案,享受了五千多元的國家補貼。這個數字之于62歲的周忙長尚可,但對于張洪洋來說,就顯得捉襟見肘。

村醫是個高風險的行業,時刻伴随着潛在的醫患矛盾、經濟糾紛,他們在付出艱辛勞動的同時,收到的回報卻相對微薄,甚至不能滿足個人與家庭的基本需要,這種趨勢再加上嚴格的藥品零差價管理,必将造成村醫隊伍的不斷流失,也将很難吸引優秀的醫療人才到基層村級衛生室工作,已然成為了村醫隊伍發展壯大的最大瓶頸。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