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行為範”——訪第七、十三屆“良師益友”稱号獲得者王君超老師

日期:2012-12-01作者:肖紅纓 浏覽量:

圖為王君超老師在特等獎學金頒獎儀式上,與其他特獎獲得者的指導教師一起,接受學生獻花。記者 郭海軍 攝

北京時間晚7點,倫敦時間正午12點。

10月26日,beat365官方网站304會議室。助研王丹撥通了正在英國交流的王君超老師的Skype帳号,屏幕上立即顯示出王老師的清晰頭像。于是,又一場師生隔空交流的“視頻學術例會”開始了。

參加“視頻學術例會”的同學們都很興奮,因為他們知道,今天與王老師讨論的主題,是他即将在威斯敏斯特大學做的一個英文演講——《微博能否改變中國?》。不過,研二學生王小蛟今天顯得有些焦慮。由于聯系不上一位重要的訪談對象,她的畢業論文進度遇到了一些挫折。

“你可以去她的辦公室實習,通過參與觀察和直接交流,獲得最直觀的感受。我幫你找她的電話号碼,再幫你發一封介紹郵件!”

聽到這裡,小蛟不好意思地笑了。“王老師總是毫無保留地主動幫助學生,給予我們有益的指導”。她會後說道。

筆者了解到,今年已是王君超老師第二次榮獲“beat365良師益友”的稱号。2004年,在他來清華任教的兩周年,就獲得了“beat365第七屆良師益友”的光榮稱号。在本屆良師益友的頒獎典禮上,同學們将為他準備的《頒獎詞》主題濃縮為4個字——“君行為範”。

辭職從教,源于對新聞教育之愛

2002年8月,時為人民日報海外版主任編輯的王君超向單位遞交了辭職申請。在申請書上,他簡單地寫道:由于對新聞傳播教育工作的熱愛,拟調入beat365官方网站任教。

“人民日報是黨中央機關報,放棄大報記者的工作來教書,你是怎麼想的?”當年夏天,在beat365官方网站資料室,學院原黨委書記王健華在主持面試時如此發問。“我受過10年正規的新聞傳播教育,有過10年的新聞工作經曆,雖然自己沒有能成為範長江、鄒韬奮那樣的名記者,但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優勢,為培養出像範長江、鄒韬奮那樣的名記者、名編輯而盡心盡力!”王君超老師如此作答。

王君超來清華任教的第一門課,是協助尚未完全調入的一位院領導開設評論與專欄寫作課。當時選課的同學有六、七十個,他一共布置了10次作業,批改起來甚為費力。但每次他都親力親為,像中學教師那樣為學生改标點、改病句、寫評語,給很多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今,還有同學和他提起當年在這門課上獲得的分數。他這種自己動手批改學生作業的習慣,也一直堅持到現在,很少讓助教代勞。

圖為王君超老師在他舉辦的“教學用珍稀報刊展覽”上,向學生展示他收藏的《人民日報》的“原子彈号外”。

王君超老師不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用于備課,而且很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初到清華任教,王老師提議學院應有一份自己的報紙,立即獲得主管教學工作的李彬副院長和其他院領導的支持。于是,在十六大召開前夕,一份由範敬宜院長題寫報名的《清新時報》很快就創辦起來。作為報紙的第一任指導老師,王君超在當時“學生不計學分,教師不計課時;沒有任何稿費和補助,沒有專用電腦和辦公、印刷地點”的情況下,在雙休日不辭辛苦地坐出租車趕到學校,白天和同學們讨論策劃、選題和版面設計;深夜和學生一起去北大西門外的一個小印刷廠趕印報紙,為這張校園小報的日後發展奠定了一個紮實的起點。

此後,王君超還利用主講中外名記者研究、新聞編輯、媒介批評等課程的機會,經常邀請一些海内外的知名新聞工作者、媒介事件當事人走進課堂現身說法;他還堅持每年至少兩次帶學生到主流媒體參觀、座談、旁聽編前會;或到廣告公司、影視制作機構、798工廠進行“田野調查”;甚至把一家報紙專刊的“創刊研讨會”搬到了高級新聞編輯課堂,讓大家真刀真槍地體驗媒體的創刊運作。

為了給同學們提供更大的展示平台,王君超還先後牽頭與人民網合辦《SARS時期的清華園》、《清華學子看十六大》等欄目;在傳媒觀察網上發表許多清華學生的“媒介批評”系列習作。2007年,他在人民網和新聞學院的支持下,他帶領幾位研究生創辦了第一個媒介批評綜合站點——媒介批評網,并以網站為平台,舉辦研讨會和征文,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媒介素養和批判性思維。

傾心盡力,令學生“既敬又愛”

“祝老師教師節快樂!”當與王君超老師尚未見過面的研一新生葉珊向他發出問候郵件,她沒有想到,正在英國交流的王老師幾乎“無時差”地迅速回複了她的郵件。

“王老師在郵件裡為我分析了南北文化的差異,鼓勵我盡快适應北方的自然環境;同時完成從本科輕松的學習環境到清華研究生嚴謹學風的過渡”。葉珊說,“看到郵件心裡有種熱乎乎的感覺”。

“在學業上,王老師對學生要求十分嚴格,尤其是畢業論文。他的嚴格是對我們的極端負責,同學們對他既敬又愛。”助研王丹說。

“王老師對待學生的特點可以用四個字概括,那就是‘傾心盡力’。他對學生的關心是無微不至,體貼入微的。不管學生什麼時候找王老師指導,他都會放下手中的工作認真接待學生,随時随地歡迎學生找他談心,熱情地接待學生,耐心地指導問題”,已經畢業的研究生馬龍說道。

圖為王君超老師與他指導的2012屆研究生畢業生合影。

在王君超從教十周年之際,馬龍寫道:到了同學們要實習、找工作的時候,王老師有時顯得比他的學生還要緊張,不僅時常單獨把某個學生叫來問問情況,還切實幫助大家聯絡實習單位,甚至連面試技巧都一一交代,極盡細心與關愛。

“老師對我們的關心,真的不是停留在嘴邊,他的确把學生放在了心上”,2010屆畢業生袁麗萍講到,“在一次學術例會中,王老師看到我臉色不太好,知道我既要上課,同時又要承擔學生工作,壓力比較大,就告訴我必須注意身體。第二天王老師打電話告訴我,他替我準備了枸杞放在院館保安室,讓我補補身體。這件事讓我十分感動”。

研究生譚元斌回憶道:“2011年8月,我父親在家鄉過世。當時我尚未正式進入清華學習。和我僅有郵件聯系的王老師在得知此事後,當即撰寫了挽聯,并以他自己和所帶研究生團隊的名義,分别從網上訂了兩個花圈。這讓我非常感動;收到王老師郵件通知的師兄、師姐們,還給我發了慰問信,勉勵我走出悲傷、奮勇向前,同樣讓我十分感動。”他說。“入校後,王老師又給了我一筆資助,并說有什麼困難隻管找他,我一下子感覺自己多了位親人。入校至今,王老師一直對我的學習和生活關懷備至,經常與我交流、給我鼓勵,上學期還特别為我申請了助研崗位,着力減輕我經濟上的困難。受他的開導和鼓舞,我現在已經從陰霾中走了出來,告别了悲傷,将精力集中于努力學習,精神狀态也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九條“軍規”,矢志培養合格公民

近幾年,每逢新生入學,王君超老師都會發給學生一份逐年更新的《研究生培養要求》。筆者看到,在他制定的“九條軍規”中,特别注重對學生的品性培養:“弘揚清華精神,謙虛謹慎,光明磊落,嚴于律己,與人為善;摒棄精英意識,秉持大衆立場,提倡寬容理性,富有人文情懷;任何時候都要保持積極、開放、健康、平和的心态,反對弄虛作假、孤芳自賞與自暴自棄。”

王君超老師如此闡釋他心目中的“高手”:他們并非特指那些智商高、成績優異、業績輝煌的“精英”或“成功人士”;而是指那些為人正直、德才兼備、具有人文精神和批判性思維的合格公民。他常給學生舉“法學博士故意殺人”的例子,說明缺少公民素養的“精英”會是多麼可怕。他也特别重視對學生創新意識和辯證思維的培養,平時重視通過“學術例會”進行學術讨論與思想教育;他還善于從高智商學生的“常識性錯誤”入手,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雖然在他指導的研究生中,不止一位同學獲得中國新聞獎等重要獎項,或者赴世界名校深造,但是他更看重學生走上社會後,“是否踏踏實實地深入基層了解國情、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性地做出了貢獻,實現了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結合”。他對學生新聞職業道德的培養,則是從專業實習開始,就要求他們堅決拒絕“紅包”,抵制有償新聞。

王老師反對研究生把他帶的研究生隊伍稱為“王門”,而要求大家以“團隊”相稱,以培養師生互相尊重、教學相長的團隊精神。不管是課題讨論、學術例會還是節日聚餐,大家都能享受到和諧友愛的團隊氣氛。2011年,在學生送給他的一件畢業紀念品上寫着:“在學校,老師是我們的一片天;走出學校,團隊是我們永遠的港灣”。

回顧自己十年的教學生涯,王君超用“教學相長”四個字來做作結。他說,由于剛從教時思想認識上存在誤區,經常把自己放在“嚴師”的位置,教育方法失之簡單,留下了一些教訓。後來通過對師生關系的重新思考,确立了“尊重學生”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書育人理念。在一次畢業生座談會上,他真誠地說道:“這些年來,我是和同學們一起成長的”。對于兩次獲得“beat365良師益友”的稱号,他表示将珍惜來自同學們的榮譽,再接再厲,把做“良師益友”當作今後永遠的追求。

(作者 崔婧哲 供稿:校研究生會 編輯:範麗)轉自清華新聞網,鍊接地址如下:

http://news.tsinghua.edu.cn/publish/news/4205/2012/20121127111931119574638/20121127111931119574638_.html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