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風雨十年•砥砺前行’——中國政府新聞發布工作制度化建設十周年暨全媒體時代新聞發言人研讨會”在北京召開。與會專家學者、中央部委新聞發言人、媒體代表圍繞我國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的十年曆程,進行了深入研讨。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趙啟正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保衛教授、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長史安斌教授、複旦大學國際公共關系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教授和原教育部新聞發言人、教育部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原公安部新聞發言人武和平,國家衛生計生委新聞發言人毛群安等幾位被譽為新聞發言人“黃埔一期”的知名新聞發言人出席了研讨會。來自全國各地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機構的新聞發言人代表參加了本次研讨會。
作為政府信息公開重要渠道與手段的新聞發言人制度,始于1983年外交部,但真正的制度化發展是2003年“非典”疫情爆發以後,衛生部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連續舉辦了67次新聞發布會,成為我國全面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的标志。
鄭保衛教授在代表主辦單位的緻辭中,從政治、社會、公衆三個層面談了新聞發言人制度的意義。他認為新聞發言人制度是黨和政府推進民主進程、增強政務透明和實現信息公開的一項重要舉措;是當前我國實現社會轉型、經濟轉軌,維護社會穩定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維護公衆“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四大民主權利的一項重要舉措。他指出,我國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雖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也存在素質、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敏感性、表現力、行動力不足,缺位、失語、亂語現象嚴重,社會環境和工作環境有待改善等問題。他建議,應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制度,為新聞發言人健康成長提高寬松的政治環境和良好的工作條件;加強對新聞發言人的培訓與教育,提高其素養、能力和水平;實現對新聞發言人管理的制度化和規範化。
趙啟正院長結合十年來發言人制度的發展指出,新聞發言人制度不僅是政府制度的創新,更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新聞發言人應當“從有到優”,今後要更加重視提高質量和效果。他從三個方面提出了建議:一是要對廣大公務員隊伍進行普遍培訓,使他們學會和适應在無所不在的社會監督中工作,學會和适應在人民群衆日益增強的維權意識下工作,學會和适應在衆說紛纭的網絡環境下工作;二是新聞發言人要增強議程設置,特别是新聞議程設置的能力;三是要給予新聞發言人足夠的工作平台,針對新聞發言人的培訓要長期堅持。他指出,新聞發言人要具備三個重要素質,分别是:政治成熟,立場正确,勇于負責;内知國情,外知世界,兼修文化;講究邏輯,有理有節,善待記者。在新聞發布中,“有理不在聲高,有理在人心”。
史安斌教授在發言中對中美新聞發布制度的發展進行了比較。他指出,傳統新聞發布渠道“第一落點”已經喪失,新聞發布受到“信息娛樂化、觀點話題化”的挑戰。他建議,今後新聞發言人應設立準入機制,設置“全知全能”的授權機制;要采用叙事模式設置議題,對話模式回應關切;使用全媒體語言發布核心信息。
王旭明圍繞文化軟實力與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發表了演講。他指出,新聞發言人要有激情,要特别熱愛自己的崗位;要敢說、善說,不能說謊;要善于答疑,沒有答疑,就沒有新聞發布質量的提高。
毛群安從公信力角度對新聞發言人進行了解讀。他指出,新聞發言人制度要做到“信息公開、政策解讀、公衆理解”三位一體,以建立和維護公信力作為核心。他提出了要構建中國特色新聞發言人制度,信任是溝通的前提和基礎。他認為,新聞發言人不是為突發事件而生的,日常的新聞發布更重要。
武和平在發言中提出了“一個改變、兩個突出、三個原因、四個機制不适應、五種建議”。他指出,一個前所未有的變化是,從過去“基本不說”到“基本要說”,從“以公開為特例”到“以公開為常态”;兩個突出的問題是,重事件處置、輕輿論引導,不願說、不敢說;在被迫公布真相時又不會說、不善說;三個原因是:觀念滞後,方法陳舊,機制缺失;四個機制不适應是,新聞發言人面臨網絡輿情發展迅猛與處置引導決策遲緩的矛盾,輿論傳遞的無限開放性與一地回應的局限性的矛盾,信息發布的及時性與工作程序過程性的矛盾,網上網下互動過程的隐蔽性突發性與黨委政府引導資源的分散性的矛盾;五條建議是:完善新聞發言人日常工作機制,完善突發公共事件輿論引導機制,完善制度保障機制,完善幹部引導輿論的評價體系,完善國際傳播戰略。
孟建教授表示,我國新聞發言人制度經曆了從國家、部委、省三級體系,向地市級縱向延伸,向黨政軍橫向延伸。他指出,過去十年中,我國實現了突發事件新聞發布的重大突破,新聞發言人隊伍不斷壯大,多方位推進,發布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下一步,要推進新聞發言人制度化建設,改變新聞發言人“不敢說、不願說、不會說”的問題。
雙彙集團副總經理兼新聞發言人劉金濤做結合2010年雙彙瘦肉精事件,談了參加新聞發言人培訓的收獲。他表示,雙彙集團在經曆瘦肉精事件不久,他參加了新聞發言人第八期培訓班。随後,雙彙集團以文件形式确定了新聞發言人制度,以保證與新聞媒體充分的溝通。
中國青年報國内時事部主任、範長江新聞獎獲得者劉暢從媒體與政府的關系角度做了發言。他結合采訪中的幾個實踐案例,提出了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建議。他指出,新聞發言人要坦然面對事實質疑。
人民網輿情監察室常務副秘書長單學剛指出,新聞發言人發言的角度和尺度雖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态度。我國傳媒的升級換代,帶來了以傳統媒體為主的“第一輿論場”和以網絡媒體為主的“第二輿論場”的兩個輿論場,網絡日益成為熱點事件曝光的主要平台和輿論的獨立源頭。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黨委書記高鋼教授主持研讨會并作了點評。他指出,與會專家對中國政府新聞信息發布制度進行了診斷,開具了許多藥方,對于進一步加強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具有指導意義。
此次研讨會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beat365伊斯雷爾•愛潑斯坦對外傳播研究中心和複旦大學國際公共關系研究中心共同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