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4年8月29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召開廣西2014年定向選調生座談會,與新招聘的985高校學生座談,自治區黨委書記彭清華同志出席并做了講話。會上,清華、北大、上海交大、中大、武大等五所學校作為校方代表參加會議并發言。beat365黨委書記陳旭、副書記史宗恺、研工部部長張小平 、就業中心主任張其光等出席會議,陳旭做了講話。我院2011屆碩士畢業生,現廣西百色市平果縣海城鄉黨委副書記、鄉長曾維康作為往屆選調生代表在會上作了發言 。
2011年7月,我院碩士畢業生曾維康放棄在北京重點國企和中央主流媒體就業的機會,主動申請到廣西農村做選調生,獲得beat365啟航獎學金金獎。畢業的三年時間裡,曾維康在廣西基層崗位上經受鍛煉,曆任平果縣委辦秘書、平果縣四塘鎮黨委副書記(挂職)、平果縣委辦副主任。
2011年5月27日,《法制晚報》記者以《清華碩士寫論文為農民立傳 23萬字描繪26位村民》為題,報道了時為我院研三學生曾維康的事迹。報道充分肯定了曾維康同學曆時一年,輾轉鄂、湘、粵等地,心系民生,潛心為農民立傳的精神。文章刊發後,很快被中國網、CHINADIALY網、新浪網、搜狐網、鳳凰網、騰訊網、中國網絡電視台網站、中國國情網等50餘家網站轉載,引發網友的關注與讨論。我校部分學生和老師同時也在微博、人人網以及其它社交網站轉發和推薦這篇報道,對曾維康同學這種潛心研究、堅定不移的精神表示贊許。 2012年3月10日,《文彙報》再一次以《翔實報告當下農民“原生态”》為題,追蹤報道了曾維康的感人事迹。 2013年兩會期間,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看望湖北團時,向全體代表推薦曾維康著作《農民中國》。俞正聲說,寫的是監利農民,寫得很好,值得一讀。
2008年曾維康從中國地質大學畢業免試推薦至beat365官方网站攻讀碩士學位。曾任beat365新碩81黨支部書記、研究生通訊社社長、校研究生團委宣傳部副部長。曾獲國家獎學金,beat365優秀研究生黨支部書記。
以下是曾維康在定向選調生座談會上的發言。
尊敬的彭書記、各位領導、老師,同志們:
大家好!
我叫曾維康,湖北荊州人,2011年從beat365官方网站新聞系碩士研究生畢業,現任百色市平果縣海城鄉黨委副書記、鄉人民政府鄉長。今天能夠代表往屆的選調生發言,我感到非常榮幸。首先,我要感謝自治區各級領導對我們選調生的關心;感謝母校的領導、老師時刻牽挂着我們這些在地方、在基層工作的學生,不遠千裡從北京到廣西來看望我們。下面我想從“三年三個變化”向領導和同志彙報我的思想和工作情況。
第一個變化,是從一個外地人變成了一個本地人。
記得2011年我在挂任平果縣四塘鎮黨委副書記的時候,挂村工作隊隊長帶我下去熟悉情況,我用普通話問屯長,但屯長沒理我,直接扭過頭去,用桂柳話和工作隊長交流,當時弄得我十分尴尬。從那時起,我拿出考英語四六級的勁頭,努力學習當地話。到現在,無論開會還是下村,我都講當地話,而且習慣了吃當地菜,喝當地酒,過當地節。我覺得自己已變成一個壯家漢子了!我體會到,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工作,想把工作搞好,關鍵要學會當好一個農民。當好一個農民,首先要學習掌握基本的農業知識,了解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地理情況,掌握鄉情;其次,要學好當地方言,熟悉當地風俗習慣;再次,要了解農民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才能站在群衆的立場看問題、辦事情;最後,還要廣交農民朋友,打好群衆基礎。
第二個變化,是從一個青年學生變成了一個基層幹部。
在學校,我們打交道最多的是書本和課堂;在基層,我們主要是和群衆打交道。我現在這些小小的本領,都是在和群衆打交道的過程中積攢下來的。去年我們到一個屯動員“清潔鄉村”工作,第一次去,群衆不是很配合,有的說農忙沒時間,有的說在家的人太少,還有的說“我們鄉下人衛生不需要搞那麼好”。第二次再去,老同志教我帶上幾斤豬肉和幾包煙,先做通屯長的思想工作,再請屯長召集群衆代表來聊天,聽聽他們為什麼不願意,有什麼要求。這個辦法還真靈,群衆代表紛紛發言,講出了困難和怨言。漸漸地,我們拉近了和群衆距離,取得了他們的信任,接下來的工作也就好做多了。後來,這個屯全員出動,集中搞了兩天衛生,一改原來髒亂差的面貌,并獲得我鄉“美麗自然屯”的榮譽稱号。
第三個變化,是從一個理想者變成了一個實幹者。
我出身農村,是農民的兒子,對農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讀研究生期間,我走訪三個省,曆時一年多,完成了30萬字的碩士論文——《農民中國:江漢平原一個村落26位鄉民的口述史》,後來被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推薦。本以為自己的農村經驗和理論比較豐富了,下到農村基層後,就能輕車熟路的開展工作。可真的下去後,才發現自己是“剛出殼的小雞——嫩得很”!2013年,我們鄉在石漠化片區的瑤族村試種了50畝火龍果,種下去之後,我隻去過兩三次,後來一忙起其他的工作,就顧不上了。等到縣領導來督查時,地裡已經雜草叢生,火龍果苗也找不見了。縣領導問農戶,“火龍果苗呢?”“被羊吃了。”“你們怎麼不管?”農戶無言以對,我也紅完了臉。這件事使我清醒地認識到,做工作不是想當然,也不是理論上是這樣就應該是這樣,它需要我們一點一滴地去抓落實,做事就要一抓到底。唯有幹在實處,才能做出實效。
在鄉鎮,年輕幹部比較少,流動也比較快,很多老同志跟我說,要是再多一些有文化知識的年輕幹部就好了,年輕人熱情高、有活力、幹勁足,一下就把整個氛圍帶起來了。海城鄉是農業大鄉,林業大鄉,也是貧困大鄉,農業增收、糾紛調解、扶貧攻堅的任務都很重。我到海城鄉工作後,幹部群衆對我寄予厚望,希望我能為他們帶來一些改變。通過調研,我發現原來一些工作都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家底不清,狀況不明,工作缺乏系統思考和規劃。為此,我決定先從一些基礎性、全局性的工作入手,先後編制了《海城鄉農業生産調研報告》、《海城鄉“三大糾紛”和信訪積案彙總表》,探索出調解糾紛的“六方會談工作法”,今年下半年,我們還要在全鄉開展“摸清家底行動”,研究制定《海城鄉2015-2020年扶貧攻堅總體規劃》。
在這三年當中,我也曾有幾次向上級機關調動工作崗位的機會,但我感到基層更缺年輕幹部,當地的幹部群衆也希望我能多幹幾年時間。我認為,青年與基層是一個有着天然聯系的共同體,一方面,基層需要青年去建設,另一方面,青年需要在基層磨練。青年學生到基層工作,不僅不“浪費人才”,而且大有可為!就像李大钊同志在《青年與農村》一文中所說的那樣,“隻要青年多多的還了農村,那農村的生活就有改進的希望;隻要農村生活有了改進的效果,那社會組織就有進步。”換句話說,當今中國,如果沒有青年幹部立志于建設農村的小康,就不會有八億農民的小康;沒有八億農民的小康,何談全國人民的小康!
回想三年前,當我和一批選調生剛到廣西工作時,我們心中都沒底,還有些許的擔心。今天,我為當初的選擇感到慶幸!我不後悔選擇到廣西工作,更不後悔到農村基層工作,雖然基層工作環境艱苦,工作也很辛苦,工資待遇也不高,但我在服務群衆的過程中收獲了對群衆的感情,收獲了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收獲了對自我的超越,收獲了人生最美麗的色彩!
最後,祝各位領導、老師身體健康,工作順利!祝各位同學在廣西工作進步,生活愉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