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東方周刊》發表我院教授熊澄宇的長篇訪談文章

日期:2014-12-03作者:梁鵬 浏覽量:

近日,《瞭望東方周刊》發表了beat365國家文化産業研究中心主任、我院教授熊澄宇的長篇訪談文章,題目為《藏羌彜文化産業走廊是一項國家戰略 ——專訪beat365國家文化産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以下是全文内容:

藏羌彜文化産業走廊是一項國家戰略 ——專訪beat365國家文化産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



beat365國家文化産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曾多次參與中宣部、國務院信息辦、國務院新聞辦、文化部、科技部、教育部、新聞出版總署、廣電總局等行業主管部門重大課題的組織和起草工作。2003年8月,他曾應邀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講解中國文化産業發展戰略的相關問題。

在所了解的諸多中國文化産業項目和現象中,藏羌彜文化産業走廊被他看做最重要的一個。

此前在2013年3月5日,文化部、财政部聯合印發《藏羌彜文化産業走廊總體規劃》(以下簡稱《總體規劃》)。該文化産業走廊是中國第一個國家層面的區域文化産業發展專項規劃,涉及川、黔、滇、藏、陝、甘、青七省區,核心區域内藏、羌、彜等少數民族人口超過760萬,覆蓋面積超過68萬平方公裡。

作為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策劃實施的重大文化産業工程,藏羌彜文化産業走廊也是貫徹落實《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關于實施重大文化産業項目、發展特色文化産業精神的重要舉措。

藏羌彜文化産業走廊自古以來就是衆多民族南來北往、繁衍遷徙和溝通交流的重要廊道,區域内自然生态獨特、文化資源富集,在中國區域發展和文化建設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

目前,有20多個民族在走廊地區共居,人口1000餘萬,其中一半是少數民族。

“藏羌彜地區呈現了一體多元的中華民族文化形态。如今,走廊内正在興起的民族特色文化産業,成了各民族增進了解、溝通心靈的重要渠道。”熊澄宇稱,自己被文化産業走廊的豐富和多樣所震撼。

承載了國家認同、民族和睦、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等諸多任務,熊澄宇說,藏羌彜文化産業走廊建設可以以特色文化産業為基礎。而文化産業發展的三個最重要要素都可以在這裡找到。

“潤滑劑”、“減壓閥”和“穩定器”

《瞭望東方周刊》:藏羌彜文化産業走廊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之下提出的?

熊澄宇:藏彜走廊是已故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前後提出來的一個民族學概念。費先生更多是從曆史和地理的角度研究民族形态的發生與發展,文化部的規劃則在費先生提出的概念基礎上,将藏彜走廊拓展為藏羌彜文化産業走廊,一方面清楚地描述了藏羌彜三個民族之間的密切關系,一方面将曆史地理概念拓展延伸到社會經濟文化領域。

藏羌彜文化産業走廊建設項目在曆史、地理概念的基礎上,以文化産業為切入點,合理開發藏、羌、彜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形成一條文化産業走廊帶。這将有力推動西部少數民族集聚區政治、經濟、文化的綜合發展,是一項增加國家認同、促進民族和睦、推動産業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工程,也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2年夏天,我曾受文化部委托在其中調研。我感受到:發展以民族文化交流、民俗文化傳播和宗教文化傳承相結合的文化産業形态能夠提升少數民族同胞對國家的認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和睦、經濟發展、社會穩定。

《瞭望東方周刊》:如何解釋這裡面的國家認同、民族和睦、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熊澄宇:國家認同,是說漢民族和這些少數民族之間長期以來形成了一個互相融合地帶,就是走廊。藏羌彜地區是中央政權與邊疆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互動的交叉結合地帶,大量的人物、事件和曆史文化遺存記錄和反映了這一曆史事實。通過發掘、梳理藏羌彜等民族與曆代中央政權的曆史淵源和互動關系,通過正面解讀曆史事件、代表人物、文物古迹等文化元素,轉化為今天大衆能接受的文化産品和服務,能夠增強國家認同和民族向心力。

藏羌彜文化産業走廊的内容體現了我們在曆史上就是一個統一的政治主體、一個主權國家,我覺得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

在甘孜州康定市博物館,館藏一級文物明代永樂年間和宣德年間中央政權給當地寺廟的兩份诏書,清楚地闡述了明代朝廷與藏傳佛教的關系;阿壩州的松藩古城見證了松贊幹布與唐王朝戰争與和平的過程;與相關活佛的交流中,他們也明确表示了對清朝以來中央政權撥庫銀修建寺廟的感謝。

藏羌彜三個民族實際上來源是一家,本來是一個很好的融合概念。建立這樣一個文化産業走廊,還有利于民族融合,能夠認識到藏族、羌族、彜族之間的文化延續和曆史關系。藏羌彜的融合,是一個特别值得關注的問題。因為它涉及整個西南,我們大的民族政治。

比如,實際上宗教問題可以從不同角度去解讀。宗教問題也是一種民俗問題,是一個文化問題,這種文化是與少數民族的宗教和民俗融合在一起的。從這樣的角度,我們就可以去開拓它的産業鍊。這就涉及第三個問題,經濟發展的問題。

國家認同、民族和睦、經濟發展是社會安定的前提。藏羌彜走廊地區在曆史上就是中原文化與西蜀文化的交彙處,是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的融合處,是華夏文明與古羌文明的結合處。唐蕃古道、茶馬古道、南絲綢之路開拓的南北通道和東西通道,一直就是内地與邊疆在政治、文化與經濟交往方面的血脈和載體。

在調研過程中,民族地區的幹部群衆普遍認為,社會不穩定,發展就沒有保證。保持民族地區的和諧穩定,是少數民族地區幹部群衆的一緻心聲,但也是一項複雜、長期、艱巨的工作。要保持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需要各民族對國家的強烈認同,需要民族之間的和諧團結,需要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

文化是人們溝通的橋梁和情感聯系的紐帶,能夠起到社會的“潤滑劑”、“減壓閥”和“穩定器”作用。在少數民族地區,由于曆史和地理原因,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是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的。将生活形态的文化内容拓展為生産方式和經濟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民族地區的各種矛盾和沖突。

所以藏羌彜文化産業走廊是一個文化概念,更重要的是一個國家戰略布局。應該說,特色文化産業隻是藏羌彜文化産業走廊中的一個點,或者說是它的一個表現。


應認識文化,存敬畏之心

《瞭望東方周刊》:藏羌彜文化産業走廊内的文化産業建設有何特點?

熊澄宇:一談到文化産業都會談到北上廣,因為它們是大都市。但我們在讨論文化産業的時候,有很多省區市也提出,是不是可以增加一點地方特色。

比如說我們現在定文化産業有十大門類,報刊服務、出版印刷、廣播影視等,有些地方的類型放不進去,就提出來是不是可以變成10+X,X就是各個地方根據自己的情況往裡加。文化産業發展确實有很大的地域差異性、特殊性。

文化産業的發展和其他産業不一樣,它的特點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任何一種文化都和它的曆史、地理、民俗和群衆生活發生關系。如果不是從這樣的角度去讨論文化,文化就變成機械、大規模的産物。

對于文化産業,有四個要素,内容、科技、資本、服務。“内容引發社會需求,科技改變産品形态,資本影響市場規模,服務決定事業成敗”,這四句話是我對文化産業核心要素的提煉,是文化産業發展的普遍規律。對特色文化産業而言,這四句話的前兩句更為重要。

内容引發社會需求,指的是原創性、差異性、不可替代性的内容。原創性指的是擁有知識産權,掙錢掙得心安理得;差異性是找到了特定的用戶群體,這些用戶對特色産品和服務有興趣,有愛好,願意在這些方面消費;所謂不可替代性,是說這個産品或這種産品隻有你有而别人沒有,要消費,必須來找你。

這恰恰是藏羌彜文化産業走廊地帶特色文化産業的優勢。這些産品多數是原生态的、手工制作的,所以要與科技結合,跟上時代生産力的步伐,才能使産品形态符合現代消費者的需求,才可能産業化。

任何一個時代都有其表現形式,或者生産力有一種呈現。在我們今天生産力體現的是科學技術。科技改變産品形态,就是說這種特色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内容要找到和當今生産力的契合點。這種契合點不是說都是信息化、數字化,它們是科學技術的一個方面,材料科學、生物科學、信息科學、認知科學都是科技,科技和内容融合,才可能使這個特色産業真正變為符合當代生産力。

從特色文化産品和文化服務的生産過程,都可以通過科技轉化。比如香的生産方式,過去和現在都不一樣。現代科技和傳統技術不會互相排斥。

《瞭望東方周刊》:在藏羌彜文化産業走廊這個地帶内,誰做這個事情、能否做好是個重要問題,你如何看?

熊澄宇:首先,對所有人來說都需要學習。學習什麼?首先得認識這個文化,不認識這個文化,沒有敬畏之心,可能投入越大、效果越差。

對這種文化進行學習、理解,然後再來考慮轉化,包括當地人、外來人。當地人除了自己學習,還要向外去推廣,要經營、要營銷、要做形象傳播。外來的人也需要帶着敬畏之心去學習、去理解,而不是說按照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去改造對方。

要去了解、理解這種文化,隻有站在這個基礎上,對這個文化産生熱愛,才可能真正把它轉化成一種有價值的東西。無論本地人、還是外地人,都涉及對這個文化的發掘、認識。

我們說傳承創新,創新的前提是傳承。沒有學習、理解,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傳承。得不到很好的傳承,也沒辦法創新。

我們現在看到的所謂符号,都是從曆史的一些元素裡提煉出來,然後找到和現代社會之間的對應關系。但沒有對這種元素的認知,就沒有辦法體現,更沒有辦法找到它和現代社會之間的關系。所以放低身态,認真學習,在理解的基礎上去創新、發展,這是正确的态度。

對傳統文化的改造,沒有真正認識它的核心内涵、價值的時候,這種改造往往是破壞性的。(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