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第二屆範敬宜新聞教育獎獲獎感言

日期:2014-12-19作者:周曉宇 浏覽量:

培養有夢想、有靈魂、有文化的中國記者

——在第二屆範敬宜新聞教育獎頒獎儀式上的獲獎感言

新聞教育良師獎獲得者 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 李彬

今年恰逢我從教三十年,也是從事新聞教育三十年,在這個人生節點上獲此殊榮,自然感到格外榮耀。同時,我也深知,這個獎項與其說是授予我,不如說是授予清華新聞學院的老師,甚至可以說是授予全國新聞教育領域辛勤耕耘的園丁,而我是其中普通一員。

既然這個獎項同一代記者、文化人、新聞教育家範敬宜連在一起,在他生命最後的歲月裡,我又有幸與他共事八年,耳濡目染,獲益良多,言傳身教,受用無盡,下面我就簡單談談三點難忘印象。

第一點,如果有來生,還是作記者。

2001年,我調入正在組建的beat365新聞學院,擔任首個新聞學本科班的班主任。為此,我給範敬宜打電話,想請他為全班35位同學作個講座,談談他的新聞人生。主持建院工作的王建華書記聽說請來一位人民日報總編輯,有點詫異地說:怎麼搬動這麼大的人物。在我心目中,範敬宜隻是一位尊敬的前輩,當時我與他也從未謀面。可一提講座的事情,他就毫不遲疑答應了。來的那天,我在二校門迎候他,一見之下,感覺非常平易,就像他在一篇文章裡說的“一個老頭兒”。

然而,等他一開講,頓覺神采飛揚,語出不凡。一位前來旁聽的研究生,本想聽聽而已,但一聽之下,馬上感到與衆不同,趕忙向鄰座同學借來紙筆,邊聽邊記,後來整理出一篇發表在《新聞記者》雜志上的講座紀要,而他畢業幾年後也以一部《天珠——藏人傳奇》,踐行了清華新聞“面向主流,培養高手”的宗旨。那天的講座内容豐富,精意疊出,大熱天裡,範敬宜站在一間普通教室的講台上,娓娓講了三個小時,既講他的新聞人生,也談他對新聞的獨到理解。尤其令人觸動的是,他對清華學子表達了自己對新聞工作終生一貫的夢想、執着與癡迷,包括後來廣為流傳的那句話——如果有來生,還是作記者。2010年他駕鶴西去時,我就根據他的這句話,草拟了一副挽聯:今生無悔作記者,來世有緣會清華。

第二點,信守馬克思主義及其新聞觀。

我們知道,當年範敬宜曾被劃為右派,打入另冊,不僅無法再從事他心愛心念的新聞工作,而且二十多年備嘗艱辛。然而,就在這樣的人生際遇中,他卻成就了一個堪稱全國唯一的“記錄”,這就是以右派之身入黨。在高度政治化的年代,這樣的事情聽起來就像天方夜譚。當年主持此事的縣委書記以及黨委會,不惜以自己的政治生命作出決斷與擔保。這個傳奇故事除了表明範敬宜的立身處世得到各方一緻認可,而且也顯示他的政治信仰何等明确,始終如一。習近平在新一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中說:“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的信念,是共産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産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以此衡量,範敬宜一生,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矢志不渝堅守這樣的信仰和信念,如他在學院曆年畢業典禮上幾次即興唱的《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它不搖也不動,永遠挺立在山巅。”也正是這種頂天立地的信仰與信念,促使他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強烈的曆史使命感,在beat365新聞學院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教育、科研與學科建設,成立全國首家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研究中心并兼任中心主任,一時間在海内外産生廣泛影響。

2012年清華新聞學院成立十周年之際,方漢奇先生在他的微博中用一句話概括道:清華出過一個中國近現代史上名氣最大的新聞傳播學大師梁啟超和一個中國當代最受稱贊的新聞傳播學院的院長範敬宜。如果說梁啟超開辟了現代中國的新聞傳播學,那麼範敬宜則開辟了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新聞學新局面。我協助他開展這一工作,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染、啟發和教育,我們主編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十五講》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拓展讀本》,既正本清源,又與時俱進,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又契合中國社會及其新聞實踐,既緊扣新聞傳播的現實問題,又放眼寬闊視野下的多學科領域,出版以來頗受關注與好評,特别是青年學子覺得耳目一新,在相當程度上破除了對馬克思主義及其新聞觀的一些誤解與偏見。

在他的教育和引導下,清華新聞學院湧現了一批志存高遠、腳踏實地的青年才俊,如2003級本科生李強同學大二寒假深入山西農村,寫出四萬字的調研報告《鄉村八記》,得到國務院總理的贊許,其中第一記還刊發在《人民日報》頭版;如2008級研究生曾維康同學奔走多地,曆時一年,完成二三十萬字的碩士學位論文《農民中國》,并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得到全國政協主席在兩會上的推薦,《文彙報》用十二個版面予以報道和摘發;如2008級博士生姚遙同學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材料,撰寫了學位論文《新中國外宣史》,得到李肇星、趙啟正、傅高義等嘉許。我在配合範敬宜開展這些工作時,深切體會了馬克思主義及其新聞觀的核心在于一種活的靈魂,由此造就服務祖國、服務人民的新一代中國記者。正如範敬宜在一首詞作中抒發的心意:“平生願,唯報國,征途遠,肩甯息?到峰巅仍自朝乾夕惕。當日聞雞争起舞,今宵撫劍猶望月。念白雲深處萬千家,情難抑。”

第三點,新聞要有文化,記者要有文化。

作為範仲淹的第二十三代嫡孫,範敬宜的血脈裡仿佛也蘊含着先祖的文化基因。共和國六十年大慶時,他約我在他家附近的茶館叙談,贈我渴望已久的墨寶——《嶽陽樓記》。在這幅懸挂在我書房的書法作品上,他寫下幾句令人過目不忘的題款:“先祖範文正公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陲為良将,在廟堂為賢相,在文壇為大家,所撰《嶽陽樓記》光昭日月,傳誦千古,誠可謂不朽之人,不朽之文。”每讀此段文字,我就不由想到,範敬宜的新聞人生也可謂不朽之人,不朽之文。而他之所以達到如此境界,很重要的一點正在于他的文化修養,以及由此涵養的參化天地的一生襟抱與吞吐日月的浩然之氣。他既是有文化的新聞人,又是懂新聞的文化人,正如他所推崇的那些新聞大家:從王韬、章太炎、梁啟超、張季鸾到毛澤東、瞿秋白、鄒韬奮、恽逸群、胡喬木、喬冠華……在他看來,“這些人既是傑出的政治家,又是學養豐厚、才華橫溢的文化人,政治品質和文化修養在他們的身上和筆下都得到了完美的統一。”他在清華八年時間,開設和主講了多門本科生、研究生課程,其中兩門在他臨終之際給學院老師的遺言中特别強調,專門托付,一門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一門是新聞中的文化。

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為例,也可以看出他廣博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自然天成的文化素養。比如,講到政治家辦報以及記者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時,他喜歡引用成都武侯祠的那副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時,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用諸葛亮的故事闡述新聞與政治的關系,告訴學生政治家辦報無非是審時度勢。這種講法别具一格,别開生面,體現了一種春風化雨的文化力量,也同毛澤東一脈相承,如出一轍。衆所周知,上世紀五十年代,毛澤東在同吳冷西、田家英等“秀才”漫談新聞時,常以曹操、袁紹為例,将政治家辦報歸結為多謀善斷。而不管審時度勢,還是多謀善斷,一向是古今中外一流記者的首要素質,從範長江到範敬宜,從李普曼到法拉奇,莫不如此。

眼下,全世界的新聞事業和新聞教育都貌似面臨一些新情況、新局面、新問題,應對之際有時不免手忙腳亂。不過,無論世事如何變幻,新聞怎樣演化,作一個懷抱夢想、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記者,一個用馬克思主義及其新聞觀武裝起來的有靈魂的記者,一個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記者,我相信總是中國記者至高至大的人生境界,也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新聞教育一以貫之的高遠目标與不懈追求。而這就是我們今天紀念範敬宜的意義所在,也是我榮獲這個以範敬宜命名的新聞獎的點滴感悟。

2014年12月14日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