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雜志發表我院熊澄宇教授署名文章,文章題目:《以文明互鑒促民心相通》。以下是全文内容:
以文明互鑒促民心相通
熊澄宇
習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人類文明發展史告訴我們,地理、氣候、曆史、生産和生活方式等不同的因素,在世界範圍内構成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文化形态;幾千年來,從遊牧農耕到機械電子,從文字印刷到網絡移動,體現了不同文化形态之間交流互鑒的文明過程。
文明交流互鑒體現為曆史遺産的傳承與保護。絲綢之路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産。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啟動了“對話之路:絲綢之路整體性研究”項目。2014年,作為首例跨國合作成果,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開啟了絲路成功申遺的起點。
兩千多年來,亞歐大陸上勤勞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條連接亞歐非幾大文明的貿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在這個時空坐标裡,按照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強調中西相遇時所産生的複雜文化交流,幫助塑造多元特性以及豐富亞歐大陸的共同遺産”的目标,不論是擴展申遺的眼前任務,還是保護傳承的長遠需求,沿線各國在文明互鑒上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文明交流互鑒體現為文化交流的開放與包容。絲綢之路是四大文明的發祥地,三大宗教的彙聚地,多民族文化的衍生地。尼羅河流域、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黃河和長江流域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在亞歐不少國家被尊為國教的基督教、伊斯蘭教或佛教分别由不同流派構成,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東西方世界各種思想觀念、文化形态幾乎都可以在絲綢之路承載的文明和宗教中找到根源。中華民族文化與沿線不同國家多民族文化的并存共榮使這一地區成為聯合國頒布的“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
絲綢之路開拓和發展的曆史告訴我們,文明是在開放和融合中發展的,宗教是在包容和對話中前進的,民族是在交流和互動中共生的。當今世界文化的沖突、環境的破壞、戰争的災難、貧富的差距等,都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阻力。要消除和解決這些問題和矛盾,在承認文化多樣性的前提下,提倡文明互鑒和文化包容是重要的途徑和方法。
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中,中國政府明确提出:要倡導文明寬容,尊重各國發展道路和模式的選擇,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為了達到文明交流互鑒的目标,我們可以建構不同的對話渠道和方式,包括國際組織的多邊對話,政府機構的雙邊對話,非政府組織的民間對話,不同學術團體的智庫對話,以及宗教文化範圍内的文明對話。對話的前提是開放,對話的結果是包容。開放和包容必定導緻不同文明的并存互補,共生共榮。
文明交流互鑒體現為經貿合作的互通與互補。從曆史上看,絲綢之路的貿易産品包括絲綢、茶葉、瓷器、香料、工藝品、金銀器。這些都是具有濃厚文化元素的商品。在宋元之前,相比于三大宗教等西方思想文化的東傳;東方文化更多的是以物質貿易的形式西進。中國的絲綢在古羅馬時期就是宮廷貴族追逐的目标。在今天世界四大博物館收藏的古希臘女神或古羅馬女祭司的雕像上,無一不飄逸着中國絲綢的服飾。作為中國代名詞的瓷器在歐洲成了上層社會的身份象征。一套景德鎮的青花瓷器是皇宮貴族客廳的标配。
物質上的互通互補促進了東西方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的互鑒和融合。在絲綢和瓷器進入歐洲的同時,絲路貿易帶來了西方的香料、首飾、金銀器,引進了胡桃、胡椒、胡蘿蔔。如果說古代絲綢之路貿易給我們呈現的是異域風情,而近現代貿易則讓我們見識了西方的鐘表汽車和堅船利炮。今天“一帶一路”的經貿合作是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潮流而展開的。我們希望在經貿合作的過程中,找到文明交流互鑒的新解讀:新的貿易規則和新的國際秩序。
文明交流互鑒體現為創新未來的互利與共赢。“一帶一路”是曆史遺産之路,是文化交流之路,是經貿合作之路,更是創新未來之路。今天中國政府對“一帶一路”的解讀,已經對古代絲綢之路的概念作了大的拓展和延伸。面向未來,面向世界是今天“一帶一路”的時空坐标。在這個背景和格局下,新的“一帶一路”就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未來之路。
物質生活的滿足,精神生活的富足,老百姓的幸福感,是所有文明的共同目标。基礎設施、商貿合作、金融平台,這些都是文明互鑒的内涵所在。互利共赢的核心既是經濟建設,又是社會建構。所謂創新未來之路,就是互知互信,互聯互通,互鑒互補,互利互榮;就是老百姓的心向往之,流連忘返,安居樂業。
毛澤東同志在《念奴嬌•昆侖》一詞中寫道:“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這段話是對今天“一帶一路”願景的形象解讀。
中國是個大國,曆史悠久,幅員遼闊,近幾十年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中國人民願意絲路沿線國家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與世界人民一道創造出一個“環球同此涼熱”的太平世界。我們的目标是在民心相通、并存互補基礎上建設新的社會治理結構,營造新的更加繁榮與和諧的世界文明秩序。這就是文明互鑒、民心相通與“一帶一路”的關系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