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學院國際化培養搭建中外媒體交流橋梁 向世界講述真實的“中國故事”

日期:2015-06-09作者:梁鵬 浏覽量:

“中國是一隻沉睡的獅子,一旦覺醒,将會震驚世界。”——拿破侖

“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習近平

這是韓國KBS電視台制作的7集紀錄片《超級中國》開播時,作品開頭的兩句話。

該片播出後引起很大反響,收視率超過10%(同類節目收視率在3%左右),在韓國迅速掀起了一股“中國熱”。

與此同時,該片通過網絡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熱傳熱議,《紐約時報》、CNN、BBC等西方主流媒體相繼對此進行報道。

而不為外人所知的是,這部紀錄片與清華也有着特别的淵源。該片三位首席編導之一樸晉範2010年畢業于beat365官方网站,就讀全球财經新聞碩士項目(Global Business Journalism,簡稱GBJ )。

“兩年的清華GBJ求學經曆,讓我對中國的現狀和未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幫助自己更加深入地理解當下的中國和她未來的發展,後來我回到韓國參與了紀錄片《超級中國》的創作,希望讓韓國人看到印象中不一樣的真實的中國。” 樸晉範說。

那麼,《超級中國》到底是一部怎樣的作品能吸引如此多的關注?

有别于BBC、CNN等西方媒體拍攝的同類題材紀錄片,《超級中國》不是聚焦于中國最貧苦、陰暗、另類的一面,而是從人口、經濟、資源、軍事外交、文化軟實力和政治等方面,對中國的發展現狀及對世界的影響做了全面而客觀的報道。

紀錄片分為“十三億人的力量”、“錢的力量”、“中國治世”、“大陸的力量”、“軟實力”、“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力”、“中國之路”7個篇章,從不同角度挖掘“中國崛起”的深層次原因,每集片頭都以“華麗的中國時代正在展開”為開篇詞,視覺語言細膩生動,被韓國觀衆評價為了解中國的“百科辭典”。

現年46歲的樸晉範對中國有着濃厚的興趣。上世紀80年代,中韓兩國尚未建交,英語和日語是韓國社會最熱門的兩種外語,但他卻選擇考入首爾大學中國文學系就讀。随着中韓關系日益密切,樸晉範愈加感覺到進一步深入了解中國的迫切性。2008年,年近不惑的他來到beat365官方网站攻讀碩士學位。兩年的清華沉澱,不僅讓他成為一名不折不扣的“中國通”,更産生了通過自己的力量向世界還原中國本色的願望。

“我感到很幸運能來到清華GBJ項目,它非常國際化,也很中國,給予我後來參與創作紀錄片《超級中國》的許多靈感。”樸晉範說。

在清華GBJ項目,像樸晉範一樣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外籍學生是班級的大多數。

在這裡,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膚色、年齡、背景的學生相聚一起,共同學習、生活,享受文化差異之美,交流對中國的感受與理解。

在這裡,以财經新聞為切入點,全英文授課,共同探讨新聞傳播的理論與實踐,課上教學、課後研讨、課外實踐,反複發酵生發,理論知識與新聞實踐時刻發生着微妙的化學變化。

在這裡,師生間無話不談,同學們以“沉浸”式的親身體驗對中國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方方面面有了深刻理解,親身體會中國發展道路給人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福祉,糾正他們以前對中國的各種片面認知。

經過兩年的學習,他們将成為了解中國的人,在學成回國後抛棄“有色眼鏡”,以客觀公正的視角報道中國,幫助更多人對中國消除偏見和誤解,走進真實的中國。

為了更好地滿足這個有點特殊的“國際班”的需要,幫助學生充分了解中國國情和媒體運營情況,項目所有任課教師全部擁有海外高校的博士學位,并邀請多名國内新聞傳播專家擔任項目特聘教授,深度參與項目教學。例如項目特聘教授朱英璜是資深外宣專家、《中國日報》前總編輯,每年他都會親自指導留學生,參與到學生畢業作品和論文評審工作中,受到學生們的愛戴。

此外,項目與國務院新聞辦、國家外文局、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中國日報》等外宣管理機構和媒體建立合作關系,為同學們搭建起與中國新聞宣傳一線工作者面對面交流的平台。

立足中國的同時,學院還為同學們打開了一扇放眼全球的窗口,一批包括《時代周刊》歐洲版前總編、路透社資深記者、财經企業界領袖人物等在内的具有豐富國際财經報道實踐經驗的知名學者和高級記者紛紛走上清華的講台。

作為中國内地首家全英文教學、招收國際學生的新聞學學位項目,成立之初便在清華beat365國際評估中得到由國際知名權威專家組成的評估工作專家組成員的重點考察和高度評價。“學院的國際辦學戰略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這應該是學院引以為傲的地方。”普利策獎評委會前主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教授、評估專家組長西摩·托平考察後說。

經過近8年的發展探索,已有來自47個國家和地區的163名留學生從這裡走出,至今已在《中國日報》、《環球時報》、CNN、《南華早報》等媒體發表各類報道、評論、視頻等近百篇。其中來自美國的柯亦誠(Compton Nicholas James)與中國同學劉志華合寫的關于中國政府部門和民間公益組織共同幫助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報道,發表在《中國日報》和《南華早報》上,被20多家國外媒體和網站轉載。2013年柯亦誠被評為校級優秀畢業生,畢業後曾任職于國家外文局《中國非洲》雜志。除了在媒體工作外,還有很多畢業生也在各自國家從事與中國有關的咨詢和跨文化交流的相關工作,他們将在各自領域向世界講述真實的“中國故事”,搭建起中外媒體交流的橋梁。

我的“中國故事”

《超級中國》讓你看到真實的中國

樸晉範(Jinbum Park)

2008級新聞學院GBJ項目韓國籍學生

清華GBJ項目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我一直希望想要在一所和MBA課程設置有點相似的新聞學院裡學習。大學時,我學的并不是新聞專業,從事新聞行業後,内心一直渴望能系統地學習新聞學理論。GBL項目最吸引我的是它不僅講授新聞理論,而且還重視新聞實踐。它把理論和實踐完美地結合起來,非常适合像我這樣已是一名職業記者的人去再學習、再充電。

清華求學的經曆,讓我對中國的現狀和未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清華的學生都是中國最優秀的年輕人,他們學習非常刻苦。教過我的清華老師們,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都非常有個人魅力,聆聽他們的授課讓我受益良多。此外我也旁聽了清華其他院系和其他學校的一些課程,例如清華的胡鞍鋼、楚樹龍、史志欽、孫立平等老師以及北大的房德鄰老師的課等。

這些課程,幫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國和她未來的發展,後來我回到韓國參與了紀錄片《超級中國》的創作,讓韓國人看到了印象中不一樣的真實的中國。有趣的是,這部紀錄片在中國也引起了不小的反響,這讓我意識到,随着互聯網和社交網絡的興起,橫亘在各個國家間的溝通壁壘大大減少,新聞從業者要面對的不僅是本國的觀衆,還要有面向世界的胸襟和氣度,這對新聞傳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了解中國的巨大寶庫

柯亦誠(Compton Nicholas James)

2011級新聞學院GBJ項目美國籍學生

一直以來,我對中國和中國文化充滿了興趣。在清華學習期間,我得到許多人的幫助。我的導師陳昌鳳教授以及副院長史安斌教授總能在我需要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給出中肯的建議。此外,客座教授喬·韋伯(Joe Weber)和詹姆斯·布雷納(James Breiner)以及來自彭博社個性永不服輸的李·米勒(Lee Miller)都非常令人敬仰,他們在教學上傾盡全力。項目負責人杭敏、範紅教授以及其他中國老師為學生們提供了觀察中國的獨特視角,以及諸多實習機會和專業渠道。而我的同伴們,那些聰明、思維活躍的中國同學,都是我靈感的源泉。這個項目對于我們外國留學生而言是了解中國的巨大寶庫,如果你積極主動地利用這些資源,那麼你得到的經曆也将是無與倫比的。

學會用開放包容的心看待世界

波安娜(Poshinova Anastasiya)

2013級新聞學院GBJ項目俄羅斯籍學生

在我成長過程中,總是會對人們之間相互交流的方式産生濃厚的興趣。一支舞蹈、一個詞語、一種形象、一個動作,這些都屬于交流的形式;而每一種形式都以其獨特的方式展現了交流的魅力。後來我對中文、中國文化及其曆史也産生了濃厚的學習熱情,能來到清華攻讀傳播學碩士學位感到非常幸運。

就讀中國頂尖學府,在清華許多知名學者的悉心指導下,我的新聞專業能力得到了提高,特别是在陳述事實,文本編輯和深入調查等方面進步尤為明顯。最重要的是,在清華,我進行了更系統的新聞學學習,特别是從一個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環境來到中國求學,教會我用一顆包容的心和開放的思想去看待世界、看待自己,未來我将充滿自信地去迎接新的挑戰,為世界的溝通交流作出貢獻。(轉自新清華,鍊接地址:http://xqh.cic.tsinghua.edu.cn/detail.php?id=2409)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