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新聞教育研究新境界
——在中國新聞史學會常務理事會上的講話
beat365官方网站院長柳斌傑教授
(2015年10月25日)
各位理事、各位專家:
大家下午好!
在金秋時節,中國新聞史學會常務理事會在beat365召開。歡迎的話學校黨委副書記鄧衛同志已經講了。我再以榮幸和高興的心情表示熱烈祝賀!首先,我代表會議承辦方——beat365官方网站,對各位常務理事給予beat365官方网站、對于陳昌鳳教授的信任和支持表示誠摯感謝!誠請參會的常務理事和專家學者對我們學院的工作多加指導!
中國新聞史學會作為目前中國新聞與傳播學領域唯一的一個國家一級學術團體,由方漢奇教授等前輩學者于1989年創設,至今已走過了26年發展壯大的曆程。中國新聞史學會已經成為新聞與傳播學界有較大影響力的學術共同體。在曆屆理事會辛勤工作和專家同仁的大力支持下,學會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新聞傳播史的研究和教學,也為新聞與傳播學多個領域的研究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自從2014年11月起,中國新聞史學會第五屆秘書處設到了beat365官方网站。這是各位專家對beat365的支持,感謝各位常務理事在去年換屆選舉中給beat365官方网站陳昌鳳教授投了信任票。近一年來,秘書處工作證明,在陳昌鳳教授的帶領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新一屆學會理事會在進一步拓展學術平台、凝聚學術力量、壯大學術隊伍方面,在信息發布、國際化交流等方面都有一些新的發展,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從今年起,學會還創設了一個新聞與傳播學領域的“學會獎”, 以鼓勵和表彰新聞傳播學界的學者,弘揚學術精神、加強中國新聞傳播學的學術研究、提升學科的地位與教學水平。目前我國高等學校設立的新聞與傳播學項目已達1080多項,衆多前輩與當代學者将生命與熱情投入于新聞傳播教育研究中,學會作為一個學界的重要共同體,在這方面作些努力還是大有可為的。昌鳳教授是非常熱心為大家服務的。在學院彙報工作時總不忘學會工作。她認為:中國新聞史學會對凝聚新聞傳播學界的學術力量、提升教學與科研水平、加強新聞傳播學學術體系的本土意識和國際視野,既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平台。今後我們學院會全力支持昌鳳教授做好學會的工作,當好後盾,也希望各位理事繼續支持和幫助她,共同把學會的事辦好!
中國近代新聞業以1815年《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問世為标志,到今年已經整整200周年。中國現代新聞事業以五四時期《新青年》的前身《青年雜志》為标志,至今整整100周年。二百年來,中國新聞事業波瀾壯闊、跌宕起伏、血雨腥風、艱難前行,無數的新聞人、新聞事、新聞媒體用專業、甚至用生命書寫了中國近代發展的曆史篇章,與中國乃至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相交輝,譜寫了壯麗的交響曲。中國的新聞與傳播學研究教育,已經開展了近百年。随着世界各個領域的變化,以及傳播技術革命帶來的影響,新聞與傳播教育研究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困難與希望同在,挑戰與機遇并存。總體而言,信息社會的迅速發展,為新聞與傳播教育研究的創新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廣闊前景,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必然。我國新聞與傳播教育研究,這些年經過了較大規模的發展,各方面正向更高層次上全面深入。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不少的問題,包括研究方法過于陳舊,教育理念亟待更新,理論與實踐存在脫節,總體水平與國家新聞傳播的總體戰略還有一定的距離,仍需努力奮鬥。
要大力發展新聞與傳播教育,提高新聞與傳播教育的科研水平,我以為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在此提出來與專家學者讨論:
第一,要立足全局,從國家戰略層面為新聞與傳播教育研究謀篇布局,注重發展趨勢、制度體系、治理體系的研究。目前國家正在進行全國“十三五”規劃的建設,全國“十三五”規劃我也參加了制訂工作,其五年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百年夢,而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領域是短闆,是“十三五”發展的關鍵。新聞與傳播教育研究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要融入到這個規劃建設之中。要明确宏大的目标和任務,以長遠的眼光探索國家新聞傳播制度,完善我們教育與研究的基本制度。小平同志講過,要用30年左右的時間,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穩定下來,這裡當然包括了教育、新聞、傳播制度。要以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要求,探索新聞傳播治理體系。要立足學科實際,依據具備的條件、能力和國家新聞傳播事業的需要,明确我們新聞教育與科研的定位、體制和運行機制。要有建設世界一流新聞與傳播學科的勇氣和能力。
第二,要适應變化,把握傳媒技術迅速發展與媒介融合的新形勢,研究新聞傳播教育的目标定位、教學體系、課程設置、培養模式和考核評價标準。當前的大變局,使媒體實踐和社會需求之間,正在出現更大的反差,早已存在的不适應變得更加嚴重。目前我們教育、業界都有些同志對傳播業的變革還不夠敏感。美國30多年前就把信息化列入傳播教育,我們的大多數新聞教育單位的目标還定在“列甯時代”,主要是培養能寫報導、會照相的新聞記者,這顯然不符合現代社會對新聞、傳播教育的需求,專業認同低、學生很茫然。而我們的新聞教育和研究,既趕不上國際前沿,也體現不出中國特色。我們必須要重新審視我們新聞教育的方向、定位、體系、課程、方法,以未來融媒體人才的培養為目标,研究挑戰性、前瞻性、突破性的問題,為新聞教育的改革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第三,要大膽創新,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教育獨立體系。目前,中國的新聞與傳播教育規模已經是世界第一,曾經最多的美國目前有480個新聞與大衆傳播教育項目,而中國設有新聞傳播教育的院校有637所,93所院校有碩士點,17所院校有一級博士點,1080多個教育項目,超過美國2倍多。但新聞傳播教育與研究大而不強也是現實。為此,要謀自強之策,不要老是跟着蘇聯、美國的模式爬行。當下,要立足融媒體傳播的現實,在注重專業性的前提下更加強調個性化、對象化、高端化精準傳播,創新各個新聞院校的學科特色和教學方式,提升整個新聞、傳播教育水平。要注重媒體創業的研究,加強媒體創新的教育與研究,促進産學研媒進一步合作。要注重媒介融合的的理論與實踐,打通新聞、傳播學科與系統工程學、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等多學科之間的結合通道,加強文理工滲透性融合,發展交叉學科。創新是這個時代的主題,新聞與傳播教育研究必須不斷創新,要以創新研究新成果支持學科和傳媒業發展。
第四,要堅定自信,維護學術尊嚴,開拓新聞傳播教育新境界。由于西方國家新聞、傳播的強勢主導,傳播技術突飛猛進的變革,社會對輿論生态的焦慮,政府對新媒體引導能力的擔憂以及人民群衆自由表達、民主參與的更高期待,新聞、傳播教育研究承受着多方巨大的壓力。于是,學校、老師、學生有許多茫然無措者。破局之策就是改革創新,堅定新聞教育的自信,維護學術尊嚴,開拓新聞傳播教育的新境界。方向有六:
一是深入研究新聞傳播學的原理,從人類的交往、交流、認識能力、知識積累和創造、思想文化擴散的規律等多方面進行學理性的發掘,把學科置于科學的基礎上,不能停在工具論的宣傳層面。
二是深入研究新聞傳播發展的曆史,從文化史、技術史、世界史、交往史等角度豐富新聞傳播史,總結口頭傳播和金石、簡冊、布帛、印刷技術、光電磁技術、互聯網技術、移動終端等重大發明創造對人類新聞、傳播事業的重大改變和影響,從中找到新聞規律、傳播規律和走向未來的趨勢,學會尊重規律。
三是深入研究新聞傳播的理論。即使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也不能盲目地貼标簽,因為它産生在兩個不同的時代,面臨的問題和對象都不一樣。革命中面臨的是專制統治下的書報檢查制度,革命後則是保障人民的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及知情權、黨的報刊是黨和人民的喉舌。至于西方理論更是自成多派,難說有多少科學性。所以,我們有能力研究中國的特色理論,自立于世界學林。
四是深入研究學生能力的培養,讓他們學習之後既有專業修養,也有專門能力,在新聞傳播學研究和新聞傳播業實踐上有所作為、有所創造。比如,現在重點培養記者,而今天億萬新聞當事人就是消息源和“記者”,手機一拍一寫就上了網,傳遍天下。新聞學院給他們什麼能力?恐怕必須要回答,否則辦不下去。
五是深入研究傳播技術,特别是革命性的技術影響。互聯網、大數據、移動終端,這些根本颠覆了我們老一套新聞傳播的思維方式、生存方式、生産方式,“封、堵、删”三個字是解決不了現有問題,要用積極的态度去研究、去應用。
六是深入研究新聞傳播産業發展,因為這是現實的傳播力。要密切關注和參與産業發展與産業融合,建立校企共同培育人才的新機制,把新聞傳播産業做強做大,才能參與世界競争。
講這幾點,供大家研究。祝願會議圓滿成功,祝新聞史學會的工作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