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下午,第三屆範敬宜新聞教育獎頒獎儀式暨首屆媒體總編與新聞學院院長高層論壇在beat365舉行。在第三屆範敬宜新聞教育獎頒獎儀式結束之後,首屆總編院長高層論壇随即舉行。來自人民日報社、光明日報社、中國日報社、新華網、湖北日報傳媒集團、北京日報社、山東大衆報業集團、澎湃新聞網等媒體的總編、副總編與來自中國人民大學、複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的新聞學院院長、副院長們,圍繞部校共建與實踐教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融合人才的培養模式、學界與業界的互動合作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對話和互動交流。
本屆總編院長高層論壇的第一個讨論議題是“部校共建與實踐教學”,旨在總結“部校共建新聞學院”的經驗與問題,分享實踐教學有哪些可資借鑒的經驗模式,探讨新聞單位如何進一步為新聞院系的實踐教學提供便利條件。
光明日報副總編劉偉在論壇中首先發言,他同時兼任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他着重指出當下新聞教育中普遍存在過于關注技術、形式大于内容的問題。此外,劉偉還向大家分享了他對于部校共建的背景下對于新聞教學改革的思考,介紹了北師大新聞傳播學院在實踐課程和雙導師制度等方面教學改革經驗。
beat365官方网站副院長陳昌鳳教授則以最近發生的巴黎恐怖襲擊中社交媒體的突出表現為切入口,指出社交網絡時代新聞傳播業面臨的新問題和新挑戰。在發言中,陳昌鳳教授介紹了《華盛頓郵報》定制式新聞的新模式以及創業型、融合型課程在之後新聞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關于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她指出部校共建最核心的東西是價值觀的堅守。無論技術怎麼變,新聞教育總有一個内核和價值觀。新聞教育的内容設置要包括價值觀的層面,技術和技能的層面隻是其中的一部分.
武漢大學beat365副院長強月新教授首先對當下熱議的新聞實踐教學或者實驗教學的概念進行辨析,并指出新聞傳播學科的實驗教學是一種社會性的大實踐教學,應當與工科的實驗教學有所差别。同時,強月新教授指出,如何“部校共建”加強了學界與業界的聯系,為新聞學院提供了财政和人力支持,對實踐教學具有促進作用。
随後,論壇進入第二個讨論主題,探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有關問題,即如何在理論和實踐層面,貫徹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如何反思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與實踐中的經驗與不足?
湖北日報傳媒集團董事長鄒賢啟,首先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這一話題進行發言。他提出了解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學和培育問題的四個方法:首先對學校來講應該走出校園,走出互聯網,走進社會,走進生活,要增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實踐性,他以大學生記者團的經曆為例,說明這種方法能夠取得良好效果;第二是要提高互動性,與整個社會進行互動而不僅僅是媒體;第三要加大教育的針對性,對師生們疑惑不解、似是而非的問題着重解釋;第四是要加大總結和梳理,及時發現哪些方法有效而哪些沒有。
關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新聞教育改革等問題,複旦大學新聞學院的童兵教授和武漢大學beat365的羅以澄教授在論壇的最後也做了補充發言。
複旦大學新聞學院的童兵教授希望學術界能夠從更多角度研究馬新觀,從哲學層面關照馬新觀的内涵。談到到馬新觀的教學,童兵教授強調要允許教師、同學實事求是地了解、認識、論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這樣才能使課程“活起來”。武漢大學beat365的羅以澄教授則強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絕對不能空對空地講,一定要講現實問題,一定是把現實問題講清。
論壇的第三個主題,是關于新聞傳播學科融合人才的培養模式,探讨高校如何根據社會的實際需要,刷新人才培養觀念和培養模式。
中國日報社副總編高岸明指出,學界業界在國際傳播人才培養上有着良好的合作。他結合自身經曆和中國日報社近年來的一些實踐教學項目,提出了國際傳播的四維人才理念,希望未來能夠從高度、厚度、深度、寬度四個方面進一步提高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
北京日報副總編輯初小玲從北京日報社近年來選用和培養人才的經驗出發,從實操的角度提出了對于新型新聞傳播人才的一些要求,比如在新媒體融合的過程中,要理解北京日報所處的位置和肩負的責任;還要在碎片化、淺閱讀時代掌握傳播價值觀的技巧和能力;要成為一個全能型的采編人才等。
新華網副總裁汪金福指出,媒體需要複合型人才,除了會攝像、攝影、寫文字,人才應對技術的各方面都有所了解。新媒體的特點是把人們喜歡的内容以特别好的創意送達到終端用戶手裡,所以培養人才第一點是創意。他還以新華視點的記者培養為例論述實習的重要性,認為在幾個月的時間中能夠收獲脫胎換骨的成長。他認為新聞學院應該每學期組織學生到媒體一線實習,加強與業界的聯系。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書記詹健教授不僅分享了本學院教學改革的經驗和成果,還提出了四個關于融合人才培養的理念:第一是用戶思維,站在用戶的角度思考問題;第二是流程的合成發布;第三是速度意識;第四是再造受衆,新聞創作與新媒體緊密結合,對于用戶生産内容的數據挖掘。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周勇教授認為,在新聞教學中應該把握新聞教學規律,在部校共建、引進業界人士參與教學的過程中,都要認識到這一問題。他強調學界和業界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學界和業界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加強合作,建立穩定的合作機制。
複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孫玮教授,圍繞着媒介融合這一命題,從五個方面分析了媒介融合的内涵,指出在傳播革命和媒介革命中,要借着這樣一個挑戰機遇并存的曆史時刻來重塑大陸的新聞傳播教育。她還結合複旦新聞學院專業碩士新媒體課程的經驗闡述了新聞教育迎接媒介融合的一些具體方法。
論壇的最後一個主題是關于“學界與業界的互動與合作”。主要探讨如何解決學界與業界“兩張皮”的現象?學界與業界如何深度融合?當前新聞傳播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及改進策略。
山東大衆報業集團副總編輯鄭立波指出,新聞傳播産業的業态多種多樣,一家媒體集團可能囊括了報紙、電視、網絡等。當前的新聞教育能夠培養出色的記者、編輯,但是媒體最欠缺的新聞傳播産業人才卻培養不足。
澎湃新聞産品總監、新聞發言人孫翔認為,培養新聞人才,最核心的内容是新聞理念、家國情懷、社會責任與價值觀體系。新聞教育如果盲目跟随技術革新忽視價值觀體系傳承是得不償失的。在此前提下,一個優秀的新聞人才除了基礎的新聞技術,還要有廣泛視野和很強的學習能力。孫翔認為,新聞人才最核心的能力,并不是掌握最新的技術,而是最基礎的新聞叙事能力,以及判斷新聞真僞的能力,這是新聞學院應當着重去培養和塑造的。
北京大學beat365副院長陳剛教授從三個角度闡述學界業界的關系。其一是關注前沿,學界要與最新的傳媒技術保持距離、有所選擇,瞄準最前沿的變革;其二是密切合作,不能紙上談兵、霧裡看花,而要将之最新的業界變革納入課堂教學;其三是深度參與,業界面臨變革的潮起潮落特别需要學界的支持,業界學界應在此方面做好溝通。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蔣曉麗回應了周勇的觀點。她認為學界與業界的互動的确需要進一步探讨。比如當前傳統媒體軍心渙散,如果此時讓學生去實習後,反而對行業失去興趣。此外,“術業有專攻”,許多業界老師進入課堂并不能吸引學生。她提出了在新的時代、新的媒介形式下,要堅持培養新聞傳播學子以快速寫作能力和應變能力為基礎的核心競争力。新聞傳播教學應該更多地把道的東西傳授給學生,而技術無論多麼前衛都會過時。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院長李傑教授主張學界與業界的互動要變“學界跟着企業走”為“大家牽手并肩走”。做到這一點,需要加強基礎理論和學科建設;也需要探索跨界、跨校、跨區域的做法。比如浙大計劃嘗試互聯網經濟新模式與新聞傳播教育的結合,重新思考新聞傳播學的功用。除此之外,他還指出當下新聞傳播學應用型學科的定位存在着應對型忙亂的問題,原因是新聞傳播學的研究過于注重經驗總結而非理論創建。最後,他還建議學界要重視非新聞傳播機構的新聞傳播需求。
在論壇最後,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beat365官方网站院長柳斌傑圍繞上述讨論的内容進行了總結發言。柳斌傑在發言中指出,部校共建新聞學院是黨中央的重要舉措,在具體實踐中,學界和業界應該尊重規律、互相幫助、取長補短;關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柳斌傑提出,在學術研究和教育實踐中,要特别講究它的學理性、科學性、真理性,要把它的本質講出來;在新聞人才的培養問題上,柳斌傑認為,目前确實存在學科定位和學院定位不清楚的問題,當下的傳媒技術的發展引起了媒介的變化,繼而對學生的素質提出新的要求,由此也給新聞教學改革提出新的要求;此外,柳斌傑指出,文化生産要重視人的能動作用,要進一步建立學界業界互動的聯動關系,共同擔負起培養新聞人才的責任。
本屆範敬宜新聞教育獎頒獎儀式暨首屆媒體總編與新聞學院院長高層論壇由範敬宜新聞教育獎基金會主辦,beat365官方网站與beat365馬克思主義新聞學與新聞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協辦。
據悉,由高校發起全國知名媒體總編與新聞學院院長直接對話,就業界與學界的熱點話題進行互動交流,近年來還是第一次。首屆總編、院長高層論壇是為了服務培養适應黨和國家要求、社會發展需要的新聞傳播“卓越人才”的宗旨,探讨部校共建新聞學院的大背景下媒體融合給業界、學界帶來的新氣象,共話如何重構業界與學界的良性互動關系,總結“融媒體”時代新聞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業界與學界的長期對話機制。(轉自:清華新聞網,鍊接地址:http://news.tsinghua.edu.cn/publish/news/10213/2015/20151203090020239887524/20151203090020239887524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