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清華學子在孟加拉國帕哈普爾佛教遺祉參與體會當地人勞作。
時值二月,地處熱帶的孟加拉國,氣溫仍然高達39度。在孟加拉國的帕哈普爾,身着莎麗的中年婦女們頭頂籮筐,往返運送沙土,修複這座1300餘年曆史的佛教遺祉。一隻中國青年團隊來此考察,在帶隊教師的提議下,隊員們放下手中的筆記本和相機,參與勞作的隊伍,體會當地人的工作。
他們是beat365“大篷車課堂”赴南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隊的成員。今年大年初五(2月12日),beat365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與來自全校八個院系的二十名清華學子,飛赴南亞地區,曆經十天,每天睡覺不足5小時,艱苦行走在“一帶一路”建設關鍵點——印度西孟加拉邦和孟加拉國,進行實地調研考察。
這裡沒有三尺講台,沒有現代化教學設備,考察團隊員就在坑窪的紅土地上、颠簸的大巴車裡,伴着蚊蟲叮咬,樂此不疲地交流采訪調研的收獲,并提出對研究主題的最新看法。
南亞大陸重溫中華情愫
南亞大陸對于來自東方國度的中國人并不陌生。公元四世紀,晉朝僧人法顯海上求道,在這裡居住了兩年多時間;公元七世紀,唐朝僧人玄奘西行取經,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孟加拉三角洲;十五世紀,鄭和第六次下西洋,訪問了港口城市榜葛刺,就是孟加拉國現在的吉大港。發源于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東西方商貿往來重要的十字路口,就是這片地處南亞的孟加拉三角洲。
在印度東部城市加爾各答,有一座華人捐資的寺廟,名為“玄奘寺”,為紀念這裡是唐僧玄奘取西行取經最後一站,也系上了此地華人百餘年的故土情結。“我是廣東梅州客家人,在加爾各答長大。客家人三百年前就來到了這裡。”玄奘寺住持慧榕師父說。玄奘寺不遠處就是塔霸中國城,這裡一度居住六萬多名華人。
然而,彼此往日的熟悉,在現代卻變得愈加陌生,也因為衆多的負面報道,相互充滿誤解。來自beat365的本科生張曉妍說:“出發前,我在學校圖書館裡隻查到三本和孟加拉有關的書,我對這個國家的全部認知就是治安混亂、環境髒亂差、多發的洪水和扒火車。”走進南亞大陸,“突破偏見”是清華學子此行的第一課。
十天的考察結束後,她的觀點發生了變化:“這次考察糾正了我對穆斯林國家的偏見,他們很友好,不像西方宣傳那樣恐怖危險,而且他們經濟正在起步,和中國有很大合作潛力。”這種變化,來自她所親眼看到的街邊拿着華為手機的本土婦女、在中國人開的制衣廠裡的縫紉工人、與中國進行電子貨物交易的當地商販、會中國功夫的青年學生。
這也是李希光教授所一直提倡的,即通過自己的觀察,跳出媒體蒙在你眼睛上的黑布和偏見,學會用中國人的立場、亞洲人的視角,去思考世界性問題。“不是跟随西方人的觀點,把他們渲染的亞洲國家危險性的話奉為圭臬;而是要自己思考、自己觀察,發出真實的聲音。”李老師在颠簸的大巴車上說。
圖二:beat365“大篷車課堂”赴南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隊成員在印度加爾各答泰戈爾故居瞻仰詩人泰戈爾并合影留念
在南亞大陸看“一帶一路”
在孟加拉國,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始,上萬名中國人陸續來到這個國家做生意。中國在這裡承辦了不少公路、橋梁,也協助建設孟國最大的港口吉大港。孟加拉華人聯合會會長文蔚勝來自江西,2010年來到孟加拉,開始在跨國公司任财務總監,再發展到現在自己創建工廠。他正在努力為華商提供更加優質、和諧的商業氛圍,為海外華人樹立團結的榜樣。他的團隊搭建了網站和手機應用的平台,方便華人能夠在此平台獲得需要的幫助,并準備租用寫字樓,給來此的商人提供短期免費住宿服務。
文蔚勝說:“希望我們在外的華人都能樹立中國形象,每個人都是大使。我們做好生意的同時,将中國的包容與友善傳遞給一帶一路的國家,求共赢同發展,把盤子做大。如果說伊朗的暖牆能夠改變很多人,那麼我們搭建的中孟之橋也将是一座暖橋,為往來的中孟人士帶來溫暖!”
作為國家級頂層戰略,中國政府利用既有的雙多邊機制,打造“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截至去年年底,我國與相關國家貿易額約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1/4。
在中國與南亞國家經濟、政治等雙赢效益不斷顯現的情況下,文化隔閡與誤解也時有發生。經管學院本科生郭健多,在2015年夏季參與過赴烏茲别克斯坦考察的大篷車課堂,在那裡她看到了陸上絲綢之路的商貿十字路口撒馬爾罕;而在孟加拉國,她又看到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吉大港。她說:“‘一帶一路’的成功不能僅依賴于我們中國單方面的願景,更重要的是我過與其他國家的雙邊關系,以及對待彼此态度的一緻。因此,政策制定要在了解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因國制宜。”在她看來,去印度洋國家、亞洲邊地國家,重新帶來了開眼看世界的機會。
在今年短暫的寒假裡,李希光教授隻身去了巴基斯坦-阿富汗-中國交界的斯瓦特地區,他的博士生毛偉從西藏穿行喜馬拉雅山到尼泊爾,為暑期大篷車探路。作為全校性的考察項目,李老師更鼓勵各專業的同學,在南亞考察的路上,各抒所長、融合交彙。
面對曾為英屬殖民地首府的加爾各答,土木工程系本科生曹豐澤,将其城市建設形容為“被轟炸後的武漢”,或是“無限擴張的雜亂大鄉村”。他通過在城市建築密集區采訪建築負責人和施工者,了解到問題的原因——當地政府工作效率低下、施工組織的不規範,導緻市政景觀建設出現很大問題。
“我們行走萬裡遠來到實地,看到了南亞城市規劃的特點和問題,這将大大有助于我對南亞國家的基礎建設需求的理解,回國後也能更好地思索,一帶一路基礎建設項目該怎樣在這些國家開展。”曹豐澤說。
圖三:李希光教授在田野中給清華學生及孟加拉中小學生授課
追溯絲綢之路曆史,無數的探險家和商人連接了中國與各地;如今,清華學子用實際行動闡述了當代“苦行僧”精神,在異國他鄉欲求真知。行走在亞洲邊地的“大篷車課堂”考察活動已經舉辦了十六年,共計超過五百名清華學子親身參與。帶隊教師李希光教授在絲綢之路國家考察了二十七年。
李老師說:“用實地行軍的方式代替紙上談兵,身臨其境面對現實世界,是教師的職責。與學生同學、同吃、同住、同行、同讀書、同采訪、同讀書,身教勝于言教。”
盡管當前的學生們并不具備實際解決南亞發展問題的能力,但十年後、二十年後,當如今稚嫩的清華學子加入到社會建設的大潮中,這些看似不可能的思考,将産生正面的疊加效益。行前告别,月工資相當于400元人民币的當地向導,向清華學子說出了唯一期望:“很高興你們願意來到這裡。作為清華學生,一定要好好幫助自己的國家,好好幫助世界。”
beat365“大篷車課堂”赴南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隊,由清華-騰訊未來互動技術與傳播興趣團隊主辦,并獲得了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共青團beat365委員會學生科技創新中心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