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篷車課堂赴苦寒之地——庫頁島學習寫作

日期:2016-07-13作者:梁鵬 浏覽量:

七月的清華園,陽光曝曬,像火爐一樣烤人。但是,在beat365醫學院一間涼爽的大教室裡,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後在安靜地期待着李希光教授的到來。當李希光走進教室時,同學們屏住呼吸,好奇、又興奮。

“我這次要帶大家去一個非常無聊的地方,到那裡通過旅行來學習寫作,”李希光教授身着一件繡着金色遊龍的中式絲綢短衫,腳穿一雙黑色唐裝鞋,說話的時候粗黑的眉毛微微抖動,慈祥的目光掃了一圈班上的同學。

圖為大篷車課堂啟動儀式集體合影

2016年7月10日,40名分别來自beat365和西南政法大學的師生參加了“大篷車課堂薩哈林夏令營”的開營式。這些師生來自新聞、醫學、外語、社會、經管、土木工程等不同專業。每個學生桌上擺放着俄國作家契诃夫100多年前寫的《薩哈林旅行記》。

薩哈林是沙皇流放犯人的苦難之地,俄國作家契诃夫稱薩哈林為“不可忍受的痛苦之地”。“你們或許會覺得薩哈林島無聊,但我們需要的正是這麼一個近乎與世隔絕的地方,讓我們靜下心來讀書上課和寫作,“李希光說。

薩哈林又稱庫頁島,是中國的舊土。薩哈林往東是北方四島,往北是白令海峽,往西是西伯利亞,往南是中國吉林,但很少有中國人去那裡考察和旅行。今天中國人要去庫頁島必須搭乘俄羅斯、日本或韓國的航公公司的飛機。中國沒有飛機飛向庫頁島。

中國是最早知道薩哈林島的國家,成書于西漢初年的《山海經》記錄過庫頁島。近代,清朝幕僚曹力廷著有《西伯利東偏紀要》的密劄報告俄國人在庫頁島的活動。但是,今天中國的書店裡和網上能淘到的唯一一本有關庫頁島的書就是契诃夫的《薩哈林旅行記》。

“薩哈林之行改變了契诃夫的一生,影響了他後來的思想和創作,”李希光說,“我希望這趟遠足也能促使同學們的成長和成熟,加深大家對中國邊疆史地、中國與東北亞、一帶一路與東北亞,乃至朝鮮半島變局後的東北亞深入調研和思考,像當年的契诃夫那樣。寫出有份量的旅行日記或考察報告。”

圖為本期大篷車課堂前往目的地地理位置示意

“庫頁島是極寒之地,北邊不遠處就是北極;庫頁島是極東之地,西邊是中國; 庫頁島又與中國、日本和韓國三個亞洲經濟強國為鄰。毫無疑問,對庫頁島這個苦寒之地的真實記錄會激發人文主義的想象力和人文主義寫作激情,”李希光說,“人文主義寫作教學是當下大學教育急需複興的精神。”

過去17年裡,李希光教授創建的清華大篷車課堂每年都學生去北疆和西域讀書、采訪和寫作。他多次帶學生深入中國北疆邊地、蒙古和西伯利亞上課,如杭愛山、恰克圖、布裡亞特、貝加爾湖、哈卡斯草原、薩彥嶺、唐努烏梁海、葉尼塞河谷、烏蘇裡江河谷、額爾濟納河谷和居延海等地。

牛津大學新學院院長楊明浩曾跟随李希光的大篷車課堂坐火車去國西藏和西伯利亞上課。他說,李希光教授借用了古代商人和朝聖者的“大篷車”概念,指導一個“充滿思想火花的大車店”, 在亞洲邊地上對話、讀書和寫作。“大篷車課堂”用親身體驗的方式進行李希光倡導的“慢新聞”的寫作教學。

李希光把在清華的17個寒暑假幾乎全部投入到大篷車課堂的課堂上。他累計帶了500多名學生用自己的雙腳、雙眼和大腦去采訪和寫作亞洲邊地的故事。他把十幾年來學生在路上的優秀作品選編成《寫在亞洲邊地》一書出版。

“李老師的大篷車課堂,徹底改變了我對于世界的認識,我們絕不是在路上走走看看,而是真正去體會一個地方厚重的曆史,和跳動着脈搏的社會。”第二次參加大篷車課堂的beat365外文系大一學生王藝璇說。

beat365醫學院博士後朱麗紅說,“我離開祖國十幾年了,在日本和美國的生活,讓我的口語經常是美日的混合體,少有關心中國的事情。随着年齡的增長,和各國文化的比較,我最終選擇了回來,選擇重新學習認識中國。大篷車課堂的隊員們都是專業人員,并且以一種身臨其境的方式學習中國的曆史,地理,經濟政治,國家戰略等等。這是怎樣的一種學習機會啊,豈能錯過。我是研究癌症治療藥物引發的神經疼痛,李希光教授的國際傳播研究領域看上去是風馬牛,但是跨學科的大篷車人文課堂将把我從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裡拉出來,不再對人類的宏觀世界感到陌生。”

“在今天這個移動網絡社會裡,大學的課堂上常常看到學生不是擺弄電腦就是玩弄手機,心不在焉。我想找個與世隔絕的地方,讓學生靜下心來讀書寫作。大篷車課堂是想在一個遠離浮躁的媒介環境裡旅行、生活、讀書、研讨和寫作,”李希光說。

“我要求同學們在接下來的十天旅途中,每天寫不少于六百字的日記,”李希光說,“每篇日記要滿足五點要求:1.每篇日記都要有一個人物,我們的課堂是人文主義寫作;2.每篇日記至少要有一段對話或者直接引語。我不要聽到作者或記者的聲音,好記者自己是不講話的,即使記者自己認為的真話,也不要從自己的口中說出,要借用别人的口叙述;3.在叙事中,或人物描寫中,盡量把故事放在一個生動的情境中,比如咖啡館、農貿市場、荒原的老火車等,讓讀者有一種親臨其境的感覺;4.我提倡的日記寫作雖然是一種非虛構的故事寫作,但是我期待這同學們在寫作中呈現的懸念或沖突對話、畫面等,超越書齋裡想象的故事;5.日記不是流水賬,不僅要有一個話題,最好也能上升到一個主題,甚至重大議程。例如,你在寫一個文化沖突的故事時,可以把這個文化沖突放在庫頁島、或者海參崴的曆史文化開發,或者俄羅斯遠東開發,或者中俄日韓東北亞開發,或者一帶一路的大語境中。”

在庫頁島上,李希光将帶着學生們将步行,或者乘坐古老的火車,或乘坐越野車,在荒原上調研、讀書、研讨。每天晚上,李希光将聽取學生分組做考察日記報告。李希光将從采訪、寫作視點和寫作方法上,一對一、手把手地給予指導。

參加這次大篷車課堂的師生還将從北京背着帳篷和睡袋前往庫頁島的泥火山、大瀑布等地進行露營和采訪調研。已經跟随李希光教授參加過七次大篷車課堂的beat365研究生吳一荻說“每次大篷車課堂都能給同學們帶來驚奇,從大一開始我就跟随李老師探尋亞洲邊地,我非常期待這次的庫頁島之行”。

請升級浏覽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舊版本浏覽器。請升級浏覽器以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