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花了一整天的時間,總結、表彰、研讨,會開得很辛苦,但是成效非常好。不管大小單位,從領導班子到成員和每一位老師,到工作人員,這麼多同志結合本職工作,總結一年的工作,提出新的工作建議,很負責也很豐富,大家取得很多成績,确實很受鼓舞。祝賀同志們一年取得的成績,也祝賀受到榮譽表彰的所有老師!去年班子換屆、新老交替,實現了平穩過渡,學院各項工作有序推進,維護了好的局面,而且有了新的發展,為下一步發展奠定了好的基礎,這特别值得肯定。在教學、科研、公共服務、學生工作各方面成績,大家都講過了,班子的工作前面我已經講了,就不再重複了。
關于2017年的工作,還是要抓一些重點。首先一條是要按照已經制定的改革發展規劃,一項一項往前推進,很好地貫徹到底,并在貫徹中進一步完善提高。工作主題不能變化太快,一項工作未落實又開始别的,難以取得成效。中國制度最大的優勢就是一屆接着一屆幹,制定規劃和計劃,有連續性并能夠貫徹下去。前一段剛從巴西訪問回來,在訪問巴西議會時,巴西參議長特别提到巴西正在經曆政治動蕩,很難做成一件事,而中國制定的規劃,能堅持不懈做下去,他覺得很難理解。當前很多國際變化增加了不确定性,大家都能感到中國的定力,中外比較更能看到中國基本制度的優勢。科學制定實施規劃、計劃是我們的制度優勢,也是我們推進各項工作的基礎前提和重要抓手,一定要堅持好、貫徹好、發展好、取得實效。
2017年工作的重點,主要是抓住院慶十五周年機遇,全面推進兩個一流建設,紮紮實實作出成效。中國各個學科領域的發展态勢,可以分為三類:一部分要繼續跟進,一部分要與世界并行,還有一部分要引領世界學科的發展。據國外分析,在全球180多個主要學科,目前中國有30多個學科具備引領的條件。從全局上來說,要加快推進一流學科建設,用有中國特色的先進學科引領世界潮流。所以,學院要把兩個一流建設作為中心工作,改革和發展都要圍繞這個目标展開,拿出實際行動,堅持攻堅克難,紮實向前推進。圍繞這項中心工作,我再強調幾點:
第一,要加快推進教學體制改革。要從學科體系、原理論到體制、機制、教材、教法,拿出一整套方案,進一步健全中國特色新聞學科的建設,引領中國新聞學科發展,并在世界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取代已經破産的西方新聞學體系。要改革課程設置,明确學科方向,堅持實際需要、與學生職業理想結合更緊密。教學是個中心,一定要抓緊抓實,這是辦大學的根本。可以說,高等教育三件大事:學科是根本,學院是基礎,大學是關鍵。學科是根本問題,有些大學一兩個學科能辦幾百年。一個學科的科學發展要有科學定位和獨特理論體系、研究方法,還要有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特殊地位。中國的新聞學比較虛,原理論、學理性理論體系都不完整,有些方面都是拼湊的,真理性、科學性上都不到位,教師都弄不清楚,怎麼教學生?下決心要創造出一個清華學派來,要搞出中國特色來。
第二,要整體推進科研工作。科研工作的關鍵是要抓一些有影響、有質量、對國家有貢獻的科研成果。要積極承擔、認領國家提出的重要課題。一方面是大家感覺到課題拿不上,另一方面很多課題擺在那沒人認領。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對國家總體科研規劃了解不夠,同時組織化程度比較低。對于重點學術領域,我們可以自行組織開展專項論證立項,問題不在于國家列不列,關鍵是值不值得、國家需要不需要。我們要組織起來,發揮學院老師的潛力、學科優勢,積極策劃一些重大課題,集中學術力量攻關。個人力量是非常有限的,隻能在一定的範圍内做點小課題,當然也要鼓勵。老師之間可以自由組合,成立課題組,做些大題目。隻有拿出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才能切實提高學院的科研水平。
第三,要發揮好已建學術平台的作用。我們很重視成立這個中心、那個學院,搭建各類學術平台。但有時也存在有了不用或用得不好的情況。比如說,國家文化産業研究中心,很重要,這麼多年沒有上一個層次,沒有形成合力,隻是發揮熊老師的作用,整個中心作用發揮得不夠。還有新成立的國家形象研究中心,非常重要的平台,但如何搞好、發揮平台更大作用,還有不少工作要做。還有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各方面都有大的期待,要把它運作起來。各個平台要立足做有品牌、有品位、有品質的活動或高端會議,在國内、國際做出影響力。beat365的平台,不能小打小鬧,弄幾個人開了會就算研讨會,那種會隻能是勞民傷财,自娛自樂。所以,我們不僅要重視平台建設,更要用好已搭建的平台,吸引社會各方面力量一起去做。平台是社會化的、開放的,校友、社會各界人士都能利用平台。要提高平台的能力,能夠為國家做點事,有利于服務國家中心工作,就要有專門力量去運作,不斷創新發展,提高層次。比如國家形象研究中心,如果能夠每年發布國家形象報告,連續做幾年,影響力就會大不一樣。
第四,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要以結構、學科、崗位、職能這些重要方面作為出發點,統籌規劃推進我們的人才隊伍建設,而不是哪一個人、哪一件事。比如說學術上标志性、專業上領軍型人才怎麼引進或培養?如果資深教授退出領導崗位和教學崗位,我們有沒有能力替補和繼續發揮影響力?這是大問題,要有長遠打算。人才問題是大問題。要什麼樣的人?做什麼人?培養什麼人?學校也很關心。人才方面,學校會大力支持,但在結構上、要求上盡可能與學科建設結合起來。非常高興地看到,清華新聞學院隊伍裡面,一大批60後、70後甚至80後骨幹教師都成長起來了,這是一個很好的基礎,但還要進一步扶持、幫助和創造機會,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學術地位。學術地位不是組織任命的,隻能在學術實踐中逐步形成,在同行中認同。
第五,要繼續重視班子建設。班子成員既有明确分工,也要團結協作,誰負責的工作誰要抓落實。新班子要培養團結、民主、和諧、包容的文化氛圍。管理上要從嚴要求,執行制度和紀律。學術上要充分發揮學術自由,努力創立清華自己的學派。班子建設上要将學院團結在一個集體裡面,讓學院的每一個人感到自己是有組織、有後盾、有後院,心裡踏實,不能隻是漂泊,感覺像高級打工的,有課了來講一下,别的時間幹什麼也不清楚。要強調組織的作用,黨的組織、行政班子包括教研室等,把各種組織運用起來。共産黨的優勢就是通過各種組織把群衆組織起來,與西方政黨通過綱領團結組織群衆是不一樣的。要有領導、有組織,讓每一個人都生活在組織之中,能夠形成合力,又能心情舒暢、團結協作。要把大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把大家團結起來。對同志,要多看長處、多看優點,這麼大的社會主義事業,需要許許多多的人完成,不是一兩個人能完成的。能團結人、多團結人是最大的本事,也是最大的政治。
第六,要注意工作方法。學校工作千頭萬緒,學院不大但工作門類多,五髒俱全,從高端大事到最小的事物都有。要強優勢、補短闆,在把優勢發揮出來的同時,還要補短闆。哪些方面做的不夠,年年都不行,要把這類短闆補上去。短闆補不上去,優勢就發揮不出來甚至會降下來。要學會把衆多工作,分出層次、統籌兼顧、整體推進。一是基礎性工作要抓提高。這些工作不用謀戰略、謀規劃,都是基礎性的,不斷提高就行。二是常規性工作要抓實效。要紮實做好,督促檢查,确保落實。常規性工作就是這樣,不是那麼複雜,不用過多讨論,重在落實責任、取得實效。三是重點工作要抓突破。每一年都有重點工作,領導一定要謀劃、推進、落實。重點工作不抓就會流産。今年的幾項重點工作,比如說改革、發展,這兩個重點,黨政主要領導,要敢于擔當抓在手上,下功夫組織力量突破。四是開拓性的工作要抓創造。這些工作就要找一些有創造力的人去做,因為前面沒做過,是開拓性的工作。比如文化創意、國家形象、國際合作等,都要配備力量深耕細作,這些方向上選人用人要有選擇和針對性。黨政班子大事小事都忙着,每天都在忙,東奔西跑,忙忙碌碌,确實不容易。但要突出每年的工作重點,合理統籌好基礎性工作、常規性工作、重點性工作和開拓性工作,整體推進,确保實效,一年上一個台階。
其他方面,大家講了很多好的意見,我完全贊成。會後要認真整理出來,對于具有操作性的,要一項一項落實到操作和制度上;對于暫時不能操作的,要進一步深入論證、再研究,作出回應。要把每年取得的工作成果當作新的基礎,要把每年的意見變成提高工作的新動力。
總體上講,大家在各個工作崗位上,努力、盡責、敬業、奉獻,體現了清華人工作的态度。beat365建院15周年,已經有了一個很大的變化,今後變化還會更快。我願意和大家一起,團結協作、共同努力,争創雙一流、辦出高水平的新聞學院,對學校交一份滿意答卷,為國家、為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