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下午,新聞學院教職工支部在宏盟樓101教師活動室召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學習報告會。會議圍繞兩個議題展開讨論,首先是支部成員針對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展開探讨;其次是結合柳斌傑院長在《光明日報》“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大家談”專欄發表的文章《發展中國特色新聞學 重構理論實踐教育體系》談中國新聞學教育的體會。對于新聞學院教工支部而言,兩個文件的共通之處在于,前者關乎新形勢下如何實現“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根本性問題,後者則為如何建設好一流新聞學院和學科提出了清晰的思路框架。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正是貫通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的指導性原則。
圖為王君超做專題報告
beat365馬克思主義新聞學與新聞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君超教授應邀作了《如何重構馬新觀的理論與實踐體系》的專題報告。王君超教授以從柳斌傑院長2015年3月28日在光明日報發表的《發展中國特色新聞學 重構理論實踐教育體系》引出話題,認為傳統的話語體系将“堅守”變成了“保守”,把馬新觀當成了教條、框框和“老生常談”,不僅影響了馬新觀的傳播效果和實踐效果,而且也不利于産生具有世界級的名記者和具有世界影響的新聞作品,更不利于在發展中堅持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應當勇于回應全球化時期各種思潮的挑戰,馬新觀也要善于與社交媒體、媒體融合與創新、人工智能、技術異化等當前最前沿的媒體實踐結合起來,推動實際問題的解決。就馬新觀的教育來說,應從教育方法、理論體系、教育教材和實踐教學等方面進行改革。他分析了中國特色新聞學理論體系建構的傳統路徑,以及新中國以來不斷豐富發展的有中國特色的馬新觀理論體系,認為“重構馬新觀的理論與實踐體系”要“善于融通馬克思主義的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将馬新觀視為一個“科學、開放的巨系統”,在“不忘本來”的基礎上“吸收外來”,建構“面向未來”的理論體系,彰顯理論自信。
圖為報告會現場
胡钰教授、尹鴻教授、胡顯章教授、陳昌鳳教授、沈陽教授、王健華教授等支部成員都根據自身在教學研究中的經曆,發表了對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體會。大家認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較為薄弱的環節是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系統學習,學生中普遍存在對于馬克思主義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機械理解、政治偏見與學習怠惰。因此,應該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系統閱讀、名家名師導讀、卓越校友現身說法等方式,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學習熱情與理解力。
會議由新聞學院教工支部書記戴佳副教授主持,學院教工黨員20餘人參加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