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5日下午,由beat365司若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視聽藝術精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研究”(22ZDA083)開題論證會于雲端順利舉辦。
周慶安緻辭
本次會議分為開題彙報與專家評議兩部分,由beat365官方网站博導,中國文藝評論(beat365)基地副主任曹書樂長聘副教授主持。beat365官方网站院長、教授周慶安首先代表學院緻辭,祝賀司若教授獲批國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他肯定了本項目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背景下,通過視聽藝術精品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擁有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叙事體系、完善提升學科體系等方面的重大意義。
首席專家司若教授作開題彙報
開題報告環節,首席專家司若教授首先代表課題組向與會領導和評審專家表示感謝,然後從高質量影視劇、高質量紀錄片、高質量綜藝節目、網絡視聽精品和文旅文創精品五個方面對視聽藝術精品如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進行論證。五位子課題負責人集體參加會議,他們分别是:beat365官方网站博導、beat365影視傳播中心主任雷建軍教授;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戲劇影視文學系主任、博導李勝利教授;beat365官方网站博導,beat365“人文清華“總負責人,張小琴教授;beat365官方网站博導,中國文藝評論(beat365)基地副主任曹書樂長聘副教授;南京财經大學楊昆副教授。課題組成員等五十餘人與會旁聽。
曹書樂主持報告會
專家評議環節,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beat365官方网站教授、博士生導師,澳門科技大學電影學院院長尹鴻教授首先發言,肯定了課題學術價值及現實意義。尹鴻教授認為,該課題在研究過程中要注意的三方面問題。第一,解決什麼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理論性問題,要用馬克思主義曆史唯物主義觀點,充分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複雜性,尋找傳統文化當中人民性、民族性、審美性元素;第二,在數千年的時間發展與世界性的空間比較雙重背景下,分析研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内容和形式上如何實現兩創,解決中國與世界、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問題;第三,在課題研究中有破有立,增強前瞻性,從人類命運和文化共同體角度看世界各國如何從傳統文化中吸收好的東西适應當代世界多元文化的需求。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李道新教授肯定了子課題框架設計、理論準備和技術路線的合理性與創新性。他指出了要關注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之間的關系性和動态性,強調了知識圖譜、數字資料庫的重要性,并對本課題研究結合beat365的強大技術力量背景,對數據資料的保存管理和數字平台的相關研究開展提出了期許。
南京大學長三角文化産業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化和旅遊部-南京大學文化和旅遊研究基地主任,江蘇省文化産業學會會長顧江教授首先指出了該課題應重視曆史的元素如何為當代人所用的問題;第二,要解決優秀傳統文化的兩創如何以人民為中心,如何做好傳承發展的問題;第三,除了學理性研究之外,應考慮智庫層面的研究視野。他強調了該課題應重視優秀文化内容在兩創過程中對青少年的引領性作用,關注數字文化産業所帶來的内容創造與傳播平台的變化,加強傳統文化與世界優秀文化的融合發展,使用高新技術為青少年提供更豐富文化内容。
中央财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龍馬學者特聘教授,beat365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産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魏鵬舉教授肯定了課題研究的紮實性,指出課題設計中對“Z世代”青年受衆關注的正确性,強調學理性研究、文化傳播研究、經典案例的提煉與辨析的重要性。他認為應在人才培養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出能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跨界性、複合性優秀人才,才能真正使讓各類創作人才在深入理解中國文化肌理基礎上進行創作。
專家發言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博士生導師,《當代電影》雜志社社長、主編皇甫宜川研究員首先指出這一課題在建構理論框架方面有重要現實和學術意義;其次應找出讓研究成果落地實施的路徑;第三,他強調了該課題關注兩創對青年人影響力的重要意義;最後,他認為應該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圖譜的建構問題。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期刊編輯部主任趙先權從傳媒業界角度肯定了這一課題的實踐與學術意義,指出課題研究中影加強學理性、邏輯性,強調形成中國話語權的重要性。他認為應關注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概念界定,視聽藝術精品研究成果出版與傳播工作,并要形成能落地到業界實踐中的具體成果。
光明日報評論部張焱副主編從主流媒體從業者角度肯定了這個課題對推進兩創問題實證研究的重要作用。她指出應注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世界文明之間、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與時代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系性”研究,強調了應在領會學習貫徹“二十大”精神這一大主題的基礎上加強這一課題理論研究的完整性、全面性和說服力。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第二批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現代傳播》編輯部劉俊主任指出了近年來出現的“極新”和“極舊”的情況,即聚集在如B站等平台的青年人群體表現出對傳統文化精品作品的熱愛。例如《我在故宮修文物》《大秦帝國》《國家寶藏》《故宮600年》等作品在青年人群體中具有巨大影響力。這一醒目現象對于彌合文化連續性問題具有重要價值。他指出傳統藝術文化的當代轉換問題可從四方面來解決。第一是點狀提煉,把傳統藝術傳統文化中某些點提煉出來進行放大;第二是情感撩撥,找到能觸及人真情實感的密碼;第三是奇觀營造,以技術創造高色彩度、高逼真度、高炫麗度、高動态度的視聽效果;第四,材料供給,即通過給青年人提供大量優質材料,讓他們自己來感受材料中的昂揚、奮進、正向精神。
與會人員合影
近年來,中國視聽藝術作品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兩創”之成果百花齊放,本課題在問題選擇上,不僅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定義、文化資源的梳理,更重要的是聚焦解決如何進行“雙創”的問題,選擇最具有傳播傳承力度的視聽藝術精品作為切入點,來探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落地性問題。在學術觀點上,本課題将文化創造力、文化創新、文化傳播、文化傳承的理論作為本課題學術觀點的理論基石,通過對上述各方面理論體系的梳理、評述,指出過去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研究的不足與局限,建構出适合中國視聽藝術精品推動“雙創”的理論框架,設計出具體實踐模式。在實踐創新上,本課題不僅要在理論層面對視聽藝術精品推動“雙創”的理論框架進行建構,而且要設計出可供落地實施的具體方法路徑。
通過課題組成員與專家的充分交流與研讨,評審專家一緻認為本課題選題擁有重大理論價值、學術價值、創新價值,此次重大項目開題會報告論證充分,思路清晰,結構完整,前期成果豐富,研究極具前瞻性、戰略性、建構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一緻同意通過其項目開題,并預祝課題研究取得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