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晚,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傑教授受2023秋季學期新聞學院“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邀請,為200餘名學生做專題講座“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新發展——習近平文化思想講授”。講座在三教3200教室舉行。beat365官方网站助理教授陸洪磊主持講座。
柳斌傑三年來的講授一脈相承,主題分别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時代化”和“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新發展”,本次講座以近期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的習近平文化思想為主題,帶領同學們緊跟時代、勇擔使命、開創新局。
柳斌傑開篇明義,指出馬克思主義不是終結了真理,而是開辟了認識和發展真理的道路。一切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應當依據人民群衆的智慧和新的社會實踐,回答時代提出的新問題,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時代化、中國化兩個方向上豐富和發展,開辟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就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時代化中國化的新發展。這個主題也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文化學的闡釋,本質上是相通的。
柳斌傑圍繞“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要義”“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新發展”“學好用好習近平文化思想”三個方面展開深入分析。
柳斌傑從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要義和科學體系講起,強調文化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自覺形成的主體性感情、體驗和認知,是相對穩定的價值判斷。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就是關于文化産生、發展和社會作用的規律及其特性研究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總稱,是科學的體系。柳斌傑對其中的要義進行了詳細闡述:
首先,文化是産生在一定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之上的意識形态,是相同條件下生活的人群共同的信念。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在中國地域上形成的中國人民共同認同的觀念,又反過來影響着經濟制度、政治關系、國家政權,因此要創造新文化來推動政治經濟體系的進步。
文化是有階級性、時代性、民族性的。不同時期的中國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例如,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的“主義”是世界上最豐富的,馬克思主義也在傳入中國後成為青年的選擇,最終帶領中國人民走向革命勝利。結合不同的曆史時期,柳斌傑分析了中華文化的階級特征、時代特征和民族特征。文化認同是民族性的基本特征,文化構成了民族的共同性、心理性、感情性。柳斌傑以最近發生的地區沖突為例,論證了文化認同對複雜國際形勢的深刻影響。
柳斌傑強調,文化是人民創造的,是人的本質理性表達,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因此文化結構的變化發展與政治、經濟結構的變化發展不一定完全同步,優秀的文化思想會跨越政權更疊、歲月變遷而依然熠熠生輝。同時,文化具有遺存性和代際傳承性。遺址和文物證明了曆史上某一種現象的存在,同時也具有傳播、傳承和學習的意義。
最後,柳斌傑針對文化的多樣性、共生性、互鑒性的特點展開讨論,認為融合發展是其基本形式。多樣而共生的文化是交流的、流動的、傳播的,從而實現互鑒。兼容并蓄、有容乃大,中國在多元共生的曆史進程形成了文化融合體。漢唐盛世、使節出使,中國也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實現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鑒。
柳斌傑認為,中國共産黨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拿起了文化的武器改造中國,打破了舊時代文化專屬于上層貴族的藩籬,在實踐中凸顯了文化的人民性,例如“五四”新文化運動,建立文武兩支隊伍開展革命鬥争,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等,都是以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指導、以人民為中心建設文化事業的新實踐。
在明确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要義後,柳斌傑指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确定,标志着我們黨對文化建設認識已經達到時代高度,指引着中華民族複興的偉大進程。
柳斌傑從三個方面對文化的概念進行界定:第一種是物質和精神的兩分法,與私有制決裂,與傳統觀念決裂;第二種是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三分法,中國也長期以此作為界定方式;第三種是“小文化”的概念,指向文藝、文物、文博等。他指出,習近平文化思想中所談到的文化,是五個文明領域的精神文明,能夠幫助我們形成全面的、系統的思考,其主要内容有: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是系統性的,其重要裡程碑包括文藝座談會、十九大、文化自信、二十大第二個結合、考察版本館、文化傳承座談會、最近指示等;同時,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在工作實踐中形成的,黨和政府連續多年部署文化體制改革,進一步解放文化生産力,制定一系列文化建設規劃,提出文化數字化的方針,推動文化數字化的建設,實施文化建設的項目化和工程化管理,加強互聯網文化治理,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豐富思想。
習近平文化思想能夠促進認識深化,推動文化自立、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和文化引領,在步步推進中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對文化重要性的升華,隻有文化能夠振奮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反對思想亂象、實現立心立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力量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沒有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複興。
習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文化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社會主義文化。柳斌傑指出,“三個面向”的提出也标志着文化發展的新形勢。文化發展的任務是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興文化、育新人、展形象建設文化強國。
習近平文化思想還提出了對文化工作的具體要求:要認清新時代的形勢,肩負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新使命,在實踐中做好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的重點工作,堅守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責任擔當。
最後,柳斌傑指出,我們要在新聞傳播和學科建設中融入習近平文化思想。從文化的範疇來說,新聞傳播和新聞教學及學科建設都在文化建設之列,黨的二十大正是在文化建設的部署中,提出了哲學社會科學的三個“加快構建”,即學科體系、全媒體傳播體系和叙事話語體系,分析了新聞學子學好用好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性。
柳斌傑強調,要通過全面系統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新聞觀、文化觀,增強文化自信。在真學真信真用上下功夫,提升文化定力。在深化内容轉化上用氣力,增加建設文化強國的信心。提高新聞工作的文化素養,講好人類發展和文明進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産黨等十個方面的故事。同學們在專業學習中,要把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新聞、傳播、文化産業和文化創意的課程和實踐中,融會貫通,學以緻用。
講座結束後,新聞學院23級博士生王秋鵬就當下孔子學院在國際上發展受阻的困境提出其下一步應該如何發展的困惑。柳斌傑回答道,中國由于自身的文字語言特性和社會意識形态,和其他文化的溝通交流較少,因此借鑒德國經驗在國際上創辦孔子學院,也得到許多國家的支持。但由于有些國家的政治氣候發生變化,國際上目前存在很多異質聲音,将孔子學院視為中國政治滲透的工具,對孔子學院的活動進行限制。面對這種情況,孔子學院應當繼續選擇中性的、平衡的方式發展,根據當地的政治制度、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等國情因地制宜,發揮好作為中外文化交流平台的作用。